【21世纪房车讯】62岁学开车,63岁准备开房车进行沿海岸线旅行。2010年9月13日,张志武老人准备和老伴用一年时间沿海岸线南下东南亚,一路旅行并普法的事。12日,一切准备就绪的张志武在亲戚、邻居、同事的欢送下,和老伴踏上了旅程,开始了他们的圆梦之旅。下面是他在21世纪房车网论坛中的房车旅行游记,里面他与大家分享了旅行心情,向大家介绍了沿途风光,分析了旅游消费,详细地记录了旅行行程,相信这些经历对房车车友、房车爱好者等等都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跟着他一路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学习如何开着房车走天下!
2011-3-15 22:04:00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腾冲
今天上午乘坐中巴车去大唐温泉,因为听说那一段路正在大修,比较难走,所以选择乘坐公交车。大唐是一个村,隶属于界头乡。直达大唐的车很少,所以先乘坐中巴车到界头,再转乘微型面包车到大唐。大唐温泉就在村子旁边,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泥池子,里边有热泉冒着泡向上涌动,用手试了一下,烫手,水温大约有七八十度,周围有散落的鸡毛,还有一股菜市场上才能闻到的难闻的气味。看来村民杀鸡就在池边,杀完直接按到池子里烫一下褪毛,不用烧水。池边还有一摊一摊的血迹,可能杀猪也在这里完成。热泉旁边有一排房子,分男女两部分,里边有浴池,不过水有点发黄。听村民介绍,上面还有一个叫董家寨的村子也有温泉,过去看看,也是类似的浴室,池水倒是干净,但是里边有很多村民洗澡后扔掉的洗发精小塑料袋,很不卫生。在通往浴池的路边,我发现一块特别的石碑,一面刻着“男”,一面刻着“女”。问过当地村民才知道,浴室盖起之前,只有露天温泉浴池,中间有一道墙,墙这边是女,那边是男。现在盖上了浴室,原来的露天浴池就废掉了。下午三点钟左右,我要回腾冲,一问才知道,已经没有车往界头去了,要走只能明天上午。这时一辆皮卡车从村里开出来,我急忙上前拦住,问司机能否搭车去界头,司机非常爽快,让我上车。车上还有几个人,都是年轻人。他们告诉我,他们村的温泉已经有人投资,准备开发,欢迎我以后再来。我心想,以后我如果再来,看到的将是大同小异的温泉洗浴中心。
原生态的温泉洗浴场景已经不复存在。村民们不知道游客需要什么。从另一个角度说,开发就是破坏。
朝霞满天
腾冲火山地质公园
下到火山口底向上看
火山熔岩柱状节理
黑鱼河,天然矿泉水
暗河出口
大唐温泉
一块石碑,分出男女
大唐田园风光
远处高山就是高黎贡山
2011-3-16 21:01:00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腾冲
上午九点左右,我把车开到腾冲三桥高黎贡山母亲雕塑广场,停在后边靠桥的地方,打开遮阳棚,拿出桌凳,挂上《免费法律咨询》的条幅,为腾冲老百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以表达我对腾冲百姓在抗战时候的英勇支前行为的敬意。接待了几位咨询者,其中有位老者,后来知道姓明,腾冲大宽邑村人,今年已经86岁,他向我咨询了两个问题,我为他作了解答,他很满意。接着我开始问他,抗战的时候在不在腾冲,他说,我就是腾冲人,我说那时你多大年纪,他说他是1926年生人,1944年远征军打腾冲的时候,他十八岁。接着老人打开话匣子,说,那时候,在石牌前面有一个远征军山炮营。盟军飞机投送炮弹,他和众乡亲就往阵地上扛炮弹。一枚炮弹有十多公斤,本来有木箱,但是太重,他们就把木箱拆掉,肩上扛着一枚炮弹,腰上还挂着两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弹药包。白天怕鬼子看见,晚上运。有一天他不小心踩到牛屎上,滑了一跤,炮弹掉到地上,好在没爆炸,倒是吓了一大跳。
打腾冲的时候,他们村住了远征军一个营,他们家住了一个工兵排。因为要攻城,工兵排扎了很多梯子,梯子很长、很重,还找他们村里人帮着抬。那一天上午要发起进攻,工兵排和全营一起出动,还有一些民工都去了。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伙夫挑着担子来送饭菜,可是没有人吃,因为上去的人一个也没回来。到后半晌,有一个大腿中弹的伤兵拄着一根棍子,一瘸一拐的回来了。说起这个伤兵,还有一个故事。原来这个伤兵曾经偷过明老伯母亲的一条裤子卖了一块钱,偷裤子的事被排长知道了,但是,只知道是排里的人,不知是哪一个。排长就把全排人集合起来,站成一排,让老伯母亲指认,说,只要找到偷裤子的人,立即枪毙。老伯母亲挨个看过以后,说,你们这些兵里没有,兴许是别的兵偷的。其实老伯的母亲知道是后来受伤的那个兵偷的,但是没有说,救了那个兵。现在这个病受伤了,回到了老伯家,老伯的母亲二话没说,立即煮鸡蛋给那个曾经偷过她裤子的伤兵吃,因为不管他以前怎么样,他毕竟是打鬼子受的伤。
老伯还告诉我,远征军打鬼子死了好多人。有一个连队进攻的时候,发现大路那边有日军的碉堡,就下到路边的水沟里,偷偷接近敌人,快到地堡跟前了,突然响起机枪声,全连官兵齐刷刷一起倒下,全部被打死。原来路上那个碉堡是假的,鬼子早把机枪架到正对水沟的一棵大树上,专等远征军。远征军不明敌情,吃了大亏。后来老伯听人说,水沟里的死尸多得很。看着是一个个完整的人,一捞,皮肉和骨头就分离,原来已经腐烂了。
老伯还说,有一支远征军部队攻占了城外敌人的阵地,进入战壕,这时日军架在城墙上的机枪一齐开火,远征军一倒一大片,全死。原来战壕也是日本鬼子设的扣,专等远征军占领这些阵地,进入战壕以后再用机枪扫射。
这些故事是一个亲历那场战争,至今还健在的人亲口讲给我听的。我是幸运的,能亲耳听到这些活生生的战争故事。如果再没人收集整理这些故事,等这些亲历者过世以后,就永远也听不到了。
临别和老人合影留念,老人问能不能洗一张给我?我说好,等一等,我给你洗。快到中午了,老人说他先去吃饭,吃完饭回来拿。中午,我们正吃饭,老人回来了,我把洗好的照片交给他,他像孩子似高兴的笑了。
老人回家吃饭的时候,有两个城管执勤人员来对我说,这里不准搞法律咨询,不容商量,让我离开。原想做一天公益活动,看来是不行了。我只好把所有东西收拾好,吃过中饭就离开了腾冲。我走的是滇缅公路,翻越高黎贡山,一路山道,砂石路面,天还下起了雨,非常艰难,走了四个多小时,才下山,上了高速,天黑以前赶到了保山。
明老伯正在向我讲述抗战故事
翻越高黎贡山
2011-3-17 20:55:00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保山
这次是第二次到保山,第一次到保山是路过,只住了一晚,这次算是正式到保山旅游。去松山的时候,听说松山战役阵亡的远征军将士都已经迁葬保山,想去看看。今天在保山找到一个烈士陵园,是解放后修建的。远征军遗骸葬在哪里,问了很多人,都说不知道。问烈士陵园管理人,她指了指北面说,在那里,还没有修。我搞不清具体位置在哪里,无法寻找。
我们还找到了保山博物馆,希望能发现有关远征军的展览,但是博物馆正在内部装修,闭馆。四处张望,发现博物馆旁边有保山市图书馆,我们进去以后发现有电子阅览室,可以免费上网。偌大个阅览室,只有几个人,我和老伴儿一人一台电脑,非常爽。
中午11点半,闭馆午休,我们回到车上吃午饭。吃饭的时候,看见很多人肩挑背驮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瓶,从我们停车的坡路上边走下来,老伴儿问你们挑的水可以吃吗?他们说,是山上的泉水,可以直接喝。吃过午饭,我把车开到山根底下,和老伴儿一人提两个大号纯净水水桶,跟着人流到了接水处。那是一根很粗的铸铁水管,爆裂了一条缝,水从裂缝里喷溅出来,当地人手里拿一根水管,一头按在裂缝处,一头插进塑料水桶、水瓶,一会儿水就装满了。看我们没有水管,他们主动把水管给我们用。正好净水箱水全部用光,我们来来去去好几趟,把净水箱装满,又把所有水桶、水瓶、水杯全部装满。这可是天然矿泉水,可以直接饮用的。接着老伴儿把要洗的衣服拿到小溪边洗,洗完衣服我们又洗车,忙活了一下午。
2011-3-18 14:33:00
快乐老人房车万里行第六个月小结
今天是3月18日,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这个月2月17号到2月27号在国外;2月27号到3月17号在国内。
这个月总共走行4,019公里,加油432.944升,百公里耗油10.8升。总花费7,055元。其中油费3,190元;路桥停车费165元;景点门票费1,520元;餐饮费1,240元;住宿费640元;口岸费300元;其他费用1,230元。
这个月花费开始下降,因为回国后费用降低了。
下面把出国一个月、游历四个国家的费用综合归纳如下:
签证费2,740元,进出关口费1,000元,油费4,150元,路桥费90元,换机油260元,景点门票费2.020元,国际大巴车300元,嘟嘟车190元,住宿费590元,餐饮1,260元,其他420元。共计13,020元(每人平均6,510元)。国外共行驶4,753公里,加油538升,平均百公里油耗11.3升。
对比一下国内国外费用可以发现,在国外自己做饭少了,所以餐饮费略高于国内,在国内每月花费大约700元左右,在国外一个月花费1,260元,多花500多元。国外油价每公升大约7.7元人民币,和国内差不多。国外收费景点去得多一些,景点门票费用比较多。
在国外一个月支出油费4,150元,平均每天约138元,和每天住低价宾馆费用差不多。背包客不能自己做饭,餐饮费要高于房车,但背包客出入境费用低于房车,所以房车出国游的费用和背包客相比大体相等,二者各有利弊。
2011-3-18 20:42:00
今天在保山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坐了一整天。在百度上搜“松山战役 公墓移葬”,查到松山阵亡将士遗骸移葬到保山易罗池畔,“文革”期间碑、墓尽毁。图书馆下班后,我再次到易罗池搜寻,没有找到原第八军所立纪念碑残石。在易罗池公园南侧,有一抗日烈士纪念碑,是1995年所建。碑文记载原纪念碑、烈士公墓,“文革”期间,“景物尽毁”。新碑已更名,内涵扩大,虽然与原碑有联系,但应属新碑。易罗池在昨天看到的烈士陵园的北面,就是陵园管理员手指的方向。今天我才明白,为什么她说“还没修好”。烈士尸骨无存,何以建墓?纪念碑、墓碑被毁,何以恢复?远征军松山战役烈士公墓大概不太可能修好了。
附作者: lingwoing 2010年6月5日发布于: 子陵 ziling.com的帖子:
松山战役第八军暨第一零三师阵亡将士公墓以及迁移他地变迁情况
第八军将公墓迁移保山易罗池时,将烈士的遗骨用麻袋装运。并在此地留有“松山阵亡将士移葬记略碑”,碑文:“民国三十三年秋,我第八军奉命收复滇西,血战百余日,伤亡官兵6000余人,始尽全功,当时弃葬之忠骸,已移殡保山南郊易罗池畔。云南省警备司令、前第八军军长何绍周题。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此碑现在在松山主峰下树立)。
而第八军下辖的第一零三师却没有迁移公墓,仍然保留在原地。
由于松山地处边疆偏僻农村,修筑公墓时仍然处于战时,因此公墓建立的非常简陋。到了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第八军将松山的阵亡将士公墓迁移到了滇西重镇的保山市南郊山清水秀的易罗池公园。重新修筑的公墓比原来的好了许多。
据记载,保山易罗池的公墓埋葬的死者都是从松山大垭口墓地迁移过来的,仍然是整齐排列着。公墓内有纪念碑一座,正面墓碑中央为“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旁边为“前陆军第八军军长何绍周题”。墓顶出沿下有白崇禧题诗:“东夷肆虐来侵我邦,嗟尔多士效命严疆,松山一战我武维扬,寇气既靖六合重光。”墓侧面及后面刻有第八军松山战役中阵亡的三千八百多位将士,排以上军官均有姓名籍贯,士兵则刻有各建制单位的阵亡人数。墓另一侧的碑文记述了第八军攻克松山的始末。纪念碑也为方形,碑正面直排“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另一边是建墓年月。公墓中有石祭台,距纪念碑约十余米。墓和碑均用五面石砌成。墓地和纪念碑面向易罗池,庄严肃穆。
在松山时,老人们常常和我说到松山的墓地,也说到了墓地迁移的事情。
老人说,迁移墓地时,部队派了许多士兵过来,他们把松山大垭口的墓地挖开,把还没有风化成为泥土的骨骸放到麻袋里,然后再放到汽油桶里抬到路边。他们在路边拦截所有开往保山方向的公私货车,只要有空位就命令这些车辆带上2-3桶骨骸。他们严格登记这些车辆的车牌、单位、车主和司机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把骨骸运到保山什么单位。一旦有人没有把骨骸交到保山,部队就按照登记的资料重罚他们!
那时是战争结束后很长时间的事情,部队都开拔了,所以没有很多的军车来运输这些骨骸。士兵拿着枪在路上拦截,一般没有人敢于说不带的。松山老人李国生说,他看到有一辆商车的人就是不带,当官的拔出对着司机的脑袋问他带不带?
1984年我出差到滇西时,就专门根据老兵的回忆来到了易罗池寻找第八军松山战役的墓地。老兵告诉我,在这里的墓地和纪念碑已经被破坏了,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来到这里是希望找到一点纪念碑的蛛丝马迹。
我看到有几个下棋的老人就上前去问,结果这些老人随手指着旁边的水池边缘的石阶说,被毁坏的石碑还在这里。说着带着我过来寻找。结果我看到这些有字迹的石碑七零八落正反不一地和其他的石料一同堆砌在一起,把这些零散的石碑上的字并接起来就是: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其中仅仅只有一两个字不在,但是不影响整个石碑的完整的解读。
以后,每次我和朋友来到这里,我们都在卷起裤腿在石阶寻找这些石碑上的字迹。如今这些石碑的字迹仍然还在这里,无论什么人来到易罗池询问,当地人都知道。
2011-3-19 16:08:00
吃过早饭,我来到易罗池公园,见到岁数大的就问,问了好多人,都不知道原来纪念碑残石的下落。我围着池子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一块刻字的石块。有一个在公园里经营茶馆的人告诉我,以前有远征军后人来找过,那时候,残碑在出水口那里,现在找不到了。我来到出水口,附近有住家的,问这家主人,回答说,不知道残碑的事。但是他说,水池维修好几次了,去年年末(2010年)还维修过。我看到出水口的石料全部换过,与周围石料截然不同。也许残碑被保护起来了,但愿如此。
上午十点半,离开保山,现在已经到了大理。我在大理图书馆上网。
易罗池公园内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
易罗池全景
易罗池全景
出水口附近石料与周围明显不同
2011-3-20 19:47:00
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云南 大理
初到大理,只知道大理有古城,有苍山、洱海,有三塔,不知道大理风景素以“风花雪月”四字概括。
昨天到大理下关,晚上住在市府后边的一条小巷里。没想到停车的地方,正好在一个烧烤店的前面。烧烤店白天不营业,晚上营业,而且是一宿到亮。我们在车上可以清清楚楚听到说话声,一夜没睡好。今天一早我们就把车移到州图书馆院里。州图书馆在市府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早上有很多人在这里晨练。
车停到图书馆院里,我们才发现,这里的风很大,车被风吹的直摇晃,在别处没发现这个现象。我估计风力在七、八级以上。是寒流来了,还是另有原因?我心中不禁疑惑起来。猛抬头,看见远处山脊上,风力发电机一个挨一个耸立着,马上意识到,这风肯定不是偶尔刮的,一定是这里的常客。问周围的人,这里是不是经常刮大风啊?回答是,对,经常刮大风。再问,为什么?答曰,因为这里是盆地,洱海蒸发量大,热空气上升,周围大山冷空气下来补充,所以经常刮大风。说的很有道理。可我还是不满足,遂上网搜有关大理刮大风的信息。这一搜才知道,大理素以“风花雪月”著称。“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这是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留下的诗句。所谓“下关风”就是指大理市**所在地下关经常刮的大风。其狂如虎,拔木倾舟,据说风力最大时可以达到十级,人可以被刮倒,摩托车可以被刮翻。一年之内大风有35天以上,故有“风城”之名。
网上资料介绍:“下关风的成因是其特殊的地势形成的,下关位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长的山谷之出口,连绵百里的苍山挡住了大气环流,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季风便通过这山谷进入下关,形成了冬春季节苍洱之间强劲的西风和夏秋之交的西南风。
下关风终年不停歇。由于入口处两山狭窄,中间成槽形,吹进去的风会产生上窜下跌的状况,有时还会回旋,就产生了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比如行人迎风前行,风揭人帽理应落在身后,但在下关却会掉到前,不了解下关风入口处的特殊地理情况,往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下关风不带灰沙,而令人神清气爽,对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无意间领略了大理狂风的威力,欣赏到了大理的“风”景,长了见识。据说大理的风到了春夏之交就变小了,所以,你如果也想欣赏大理“风花雪月”的美景,还是现在来吧,风正在刮,山茶花也正开着呢!
我们的车停在大理州图书馆院内
大理附近的山上布满了风力发电机
2011-3-21 23:06:00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云南 大理 丽江
吃过早饭离开下关,没多久就到了大理古城,把车停在南门外,去古城转了一圈,看到的都是店铺。大理博物馆倒是有点看头,但展览内容较少,对古南诏国和大理国介绍很少。亮点是几尊大理国时留下的佛像木雕,非常棒!还有介绍反清起义的展览也值得一看。大理古城就像一个大卖场,很多人想方设法从游客口袋里掏钱。穿着白族服装的姑娘,拉着你和她合影,拍一张照片十元钱。我看到一个老汉赶着一辆绵羊拉的车,有点意思,就把镜头移过去,想拍一张照片,但是被老汉发现,厉声喝道,不准照相!照相交十元钱!吓得我立马把相机收起来。在城里转了两三个钟头,没什么好看的,决定立即启程,傍晚到了丽江。
2011-3-24 6:32:00
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云南 丽江
昨天傍晚到了丽江。大理到丽江正在修高速公路,有的路段不太好走,但是和又窄又陡的山路相比好得多。车停在民主路一家银行门外的小广场上,又安全又安静,离古城很近。匆匆吃过晚饭,我们急不可耐的进了古城。
夜晚的古城,被灯光打扮的美轮美奂,宛若仙境。鳞次栉比的房屋,挑脊飞檐,被暖色的灯光勾勒出极具东方建筑美的优美曲线。一串一串的红灯笼,点缀在街道两旁,喜庆吉祥。山上的树木,被灯光描绘出迷人的色彩,把夜色点缀的五彩斑斓。三条小河穿城而过,河水清澈透明,被岸边的灯光映照的像五彩绸缎。古城街道熙熙攘攘、摩肩擦踵,身着各种服装、说着各种语言的人们,或单枪匹马、或三五成群,脚步悠闲,懒懒散散的从一个店铺出来,又钻进另一个小店。
古城内有很多小的广场,成了年轻人的乐园。姑娘小伙子们双臂在身后交叉,手拉着手,围成一圈,随着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纳西民乐,边唱边跳,舞步简单多变,动作激越奔放,乐曲高潮处,大家有节奏的齐声呼喊,声振夜空。围观的人被感染,很多人情不自禁的加入了舞蹈的队伍,尽情释放着自己的快乐。
古城西边是一座小山,顺山坡有很多小巷,小巷两边是一个挨着一个的酒吧。歌手怀抱吉他,唱着委婉的歌,幽幽的灯光下,红男绿女,成双成对斜坐在吧台,手里端着大大小小的酒杯,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啜着,细细的品味着,脸上飞着红晕,说着旁人听不懂的情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甜蜜的、诱人的情绪。丽江吸引各方游客的,除了古城的神秘美丽,还有那种浓浓的小资情调和不期而至的艳遇。我在一个客栈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艳遇是智力的产物,艳遇的艺术不是勤奋更不是长得好看,而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拨乱反正,指点迷津,可以成为幻想艳遇的所有人的座右铭。
古城的夜是喧闹的。
古城的夜也是宁静的。
2011-3-26 10:09:00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云南 丽江 (二)
上午去古城转悠,东一头西一头,毫无目标,随心所欲,顺着五彩石铺就的街巷,跟着哗哗流淌的小溪走。白天的古城和夜晚的古城截然不同,缺少了些许浪漫和喧嚣,却平添了一份悠闲和宁静。从黑龙潭流出来的河水,急匆匆的奔向古城,到了古城以后,分成上中下三股,再分成无数条沟渠,穿桥走巷,在各家门前淌过。渠水清清,可以清楚看到水底不停飘荡的绿草和水中不断摆尾的红色鲤鱼。有专人手拿一把巨大的笊篱,顺着沟渠不停地清理水中的杂物。沟渠的水虽然清澈,但是城里的人是不吃的,只是用它洗刷街道。除了自来水,城里人吃、用的是散布在城中的泉水,古城人称为三眼井。并排三眼井,第一眼井是泉眼,泉水从地下不断涌出,这眼井的水是吃的;第一眼井的水溢出井口,流到第二眼井,供人们洗菜、刷碗;而第三眼井是洗衣服用的。三井分工,一水三用,这是古时候立下的规矩,至今无人违反。
散步古城,跟着感觉走,不知不觉到了城西的狮子山。狮子山是一个不足百米的小山,山坡上,依山就势排满了古宅民居,现在多改为客栈。客栈一般都起一个非常有个性的雅号,外面挂着一些上面写着喝茶、打牌、上网、读书、发呆、交友、艳遇、看景等等诱人词句的招牌。客栈的门面一般不大,只是一个门楼而已。但进到里面你会发现别有洞天:一般是两进或三进的院子,中间天井地面用鹅卵石和黑色的瓦片镶嵌成福瑞吉祥的图案,一个木楼梯会把你引到楼上。楼下大都是接待室、餐厅、茶座,楼上是客房,房间多按标准间配置,干净整洁。楼上还会有出口,出去以后,又是一个院子,再上楼,再出一个门,也许又是一个院子,也许就到了客栈后面的街上。
就这样,我们转着转着就到了山顶。山顶最高处有一座“万古楼”,似塔似楼,登楼可以观看四周风景。楼不是古建,只有二三十年历史,登楼要买门票,想想不值,没有进去。其实想看古城全景,有很多去处。山上客栈大都有观景台,同样可以鸟瞰全城。有的要收钱,有的免费,但是如果拍照,要收钱。收钱不多,两元而已。从山上看古城,只见黑压压一片青瓦,间或露出一条一条小巷,弯弯曲曲,如蛛网一般。
山上有一座古寺,称作文昌宫,大门紧闭,问过路边店主,告知里面要修建宾馆,所以不开门。
时值中午,回家吃饭。顺山上石阶小路,蜿蜒而下,到一个转弯处,遇见三个女孩正在画画。打了一个招呼,唠了起来。她们说自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到丽江来写生,一共有一百多人,来了快一个星期了。我问,经费由谁出?她们说,自己出,学校给补贴一些。小女孩兴奋的告诉我们,她们昨天遇到韩红了,是她们最先发现的,向韩红的助理要求和韩红合影,被拒绝,只好拍了几张韩红的背影。我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们真笨,不会快跑几步,到韩红前面等着,准备好相机,韩红过来,咔嚓一声,不就合影了吗!她们听我这么一说,后悔不迭。听说我们开着房车走了好多地方,她们羡慕不已,非要和我们合影,三个人轮着来,拍了一张又一张。我心里好笑,昨天没和韩红合影,今天抓到我了,心里也算找个平衡吧?可我不是明星,和我们老头子、老婆子合影,不值得跟别人炫耀,没有什么价值。
中午睡了一觉,三点多钟起床,又去古城。这次往东去,转过几条街,竟然又遇到那三个女孩,一看到我们俩,兴奋地大呼小叫,惊得路人纷纷侧目。看看她们的画,刚刚起稿,就调侃她们,怎么刚来呀?她们说,中午睡过头了。我说,这么懒惰,还能出息呀?她们笑了,知道我在逗她们,连说,下次不敢了,下次不敢了。
一百多个大学生,手持画笔,分散在古城的各个角落。古城实在是太美了,几乎每一处街角,每一条小巷都是画不完的图画。飞檐斗拱,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柳绿花红。逆着午后的斜阳看去,重重屋檐和紫藤的影子投在白墙上,像一幅幅写意水墨画;暖暖的阳光透过柳树嫩绿的叶子,穿过碧桃、海棠艳红的花瓣,秀出翡翠和红宝石一般纯净的色彩,惹人爱怜。头带大檐牛仔帽的男人,身穿碎花长裙的女人,手牵着手,拖着长长的身影,穿行在图画中,不曾想自己也成了画中人。
一切显得那么古朴、那么纯净又那么靓丽。这就是古城,这就是丽江,这就是众人不远万里趋之若鹜奔赴这里的原因。
学校放学了,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涌到小巷里,小巷立刻变得活泼起来。一个小女孩好奇的走到一男一女两个正在作画的大学生跟前,歪着脑袋看画,嘴里评判者:哥哥画的不如姐姐好,白色的墙怎么画成紫色了?那个男生说,小妹妹,你仔细看,白墙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那个女生说,小妹妹,你会说纳西话吗?教我们几句好吗?小女孩说,我不是纳西族,我只会一句纳西话,我教你们,你们知道“憨兹”是什么意思吗?男生说,那不是“汉字”的意思吗?小女孩乐了:不对!“憨兹”就是吃饭的意思!接着小女孩问大学生,你们知道我的家在哪里吗?大学生摇摇头。我在一旁插嘴说,我知道你的家在哪里!那你说!你说!你的家就顺着这条街往前走,然后拐一个弯,过一个小桥,有一棵正开着花的桃树,桃树旁边有一个花门楼,你家就在花门楼里。不对!不对!我家在狮子山,那里没有小桥!
我们被这个天真的小女孩给逗得哈哈大笑,笑声里我们感觉到一丝甜蜜。
信马由缰,我们来到一个院门前。院门一侧有一石碑“上书雪山书院重建碑记”,大门上贴着用东巴文书写的对联。院门大开,静悄悄看不见一个人影。进到门里,右手边是一个很大的阅览室,靠前立着书架,上面放着一些图书杂志,中间是一张大桌子,上面堆着一些书报。再往里走,是一个大天井,因为看不到人,我们没有贸然进到院子里,转身往回走。这时从阅览室里出来一个人,大约四十多岁,向我们问好。原来他坐在阅览室的一角,我们没有看到,见我们来访,出门迎接。
自然而然,我们从“雪山书院”聊起,他说,“雪山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古已有之,只是不在这里,原址范围很大,现已变为居民区。为了发掘继承东巴文化,他和一些同道极力主张恢复,经过六年不懈努力,**出资,另寻一处古建恢复“雪山书院”,由民间经营。彼此投机,话越来越多,主人邀我们进屋长谈。落座以后,我递上自己的名片,概略的讲了一下我们这半年的旅途经历,没想到,话题一转,竟然引起共鸣,原来主人也是一位热衷旅游的人士,而且经历非凡。他说,他十年以前,曾经陪十个法国人,各自背着行囊,步行十几天,穿越高黎贡山。他还曾经带几个朋友,开车去缅甸,准备经缅甸密支那到印度再到尼泊尔,然后从尼泊尔入境到西藏,开辟一条去西藏的新路线。没想到,车子还没开到密支那,就被地方武装拦下,要他们缴八万人民币买路钱,否则不让过,他们只好从腾冲附近的猴桥返回国内,不甘心就这样回家,决定沿怒江溯江而上,进高黎贡山,然后到西藏的察禺,再到波密、林芝,最后到拉萨。没想到,这条路异常艰险,有的路是凿岩而过,惊险万分,有的路面破损,无路可走。有一段路只有六十公里,他们走了整整一天,十多个小时。还有一段路,当地人称“百万流沙”,山上不停落沙滚石,一会儿路就被淹没,所以每天都有一台推土机在那里不停地推土,避免路被流沙淹没。他们那天走到这里,路面已经清理干净,推土机已经开走。在他们前面有一个牧民,牵着一匹马,走到流沙路段飞奔而过,当时他们还不明白为什么,等他们跟着牵马人过了险段,回头一看,流沙倾泻而下,瞬间淹没道路,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当地人要以最快速度跑过去。如果走得慢,就有可能被流沙冲下深谷,葬身荒野,尸骨难寻。
主人也拿出一张名片送给我,我一看,主人姓和,便问他,你一定是纳西族,他说,你怎么会知道?我说,丽江有一个木府,是旧时丽江土司,姓比较怪,而姓和的也比较少见,我是瞎猜的。他说,你还真猜对了,我就是纳西族。纳西族有两大姓,一姓木,一姓和,过去有“官系木,民系和”的说法,就是说,姓木的多是土司官宦家庭,姓和的多是农民工匠布衣草民。其他姓氏比较少,多是外来的。木、和两大姓互相依存,相处和睦。和先生一看就是文化人,谈吐之间不时透出儒雅之气。仔细看名片,才知道此人不一般,和先生是丽江三江并流自然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任丽江古城“雪山书院”院长,专事三江并流区域民族文化抢救与传承及自然生态研究与保护。
我们大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意,越谈兴趣越浓。外面已是灯红酒绿,鼓乐四起,我们还沉浸在无限的话题之中。
与君一席谈,胜读万卷书。和先生知识渊博,经历丰富,谈吐不凡,是人生难得之友。得识和先生,是我来丽江的意外收获。
2011-3-26 11:55:00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云南 丽江
到丽江不能不看玉龙雪山。看雪山的最佳地点在黑龙潭。
二十多年前我到云南瑞丽参加中国律协召开的一个理论研讨会,会议结束,去了西双版纳。回程在昆明机场候机,转到书店,看到一本摄影画册,封面照片非常漂亮,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前景是一湖一亭一桥,远景是白雪皑皑的雪山。画册里都是丽江风光,旖旎瑰丽,我一看这个后悔呀,怎么就没去丽江呢。无奈行程已定,无法改变,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去。掏钱买了画册,爱不释手,经常翻看。画册封面那幅照片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二十多年依然清晰。照片拍摄地点就在丽江黑龙潭。
清晨天还没亮,我们就早早起床,饭都没吃就赶到黑龙潭,找到那本画册封面照片的拍摄地点,下定决心守在那里。今天是多云天气,高山行云,千变万化,雪山时隐时现。从清晨到傍晚,我们在黑龙潭整整守候了一天,遗憾的是,一直有云遮挡,没有看到雪山全貌。
黑龙潭公园里有一个露天舞台,每天都有乐队在演奏纳西古乐。开始专心拍照,只觉得有音乐在响,以为是在放碟片,没太在意。后来越过五孔桥才发现,原来是乐队在演奏。乐队大约有七八个人,身穿丝绸唐装,多数是男的,年纪比较大,只有一个打扬琴的是个女的,年纪要小一点。乐师手里的乐器没有新的,斑驳陆离,很古旧。演奏的乐曲旋律悠扬流畅,节奏缓慢平庸,没有大的起伏,变化不大,与现代七音阶不同,是中国传统的五音大调,没有半音。纳西古乐向来被称作古代音乐活化石,乐曲据说是唐朝流传下来的。乐队休息的时候,我与一位乐师聊起来。我问他,你们演奏的乐曲只有五个音对吧?他说,对,我们演奏的古乐只有哆、来、咪、索、拉五个音。我又问,你们有谱子吗?他说有,我问是简谱吗?他说,是,现在有搞音乐的专家给整理的简谱,过去我们都是用工尺记谱。他还告诉我,丽江会演奏古乐的人不是很多,尤其年轻人更少。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听流行歌曲,听那种节奏感强的音乐,不太喜欢古乐,但是常听古乐能让人心情平静。
没吃早饭,肚子早饿得不行了,老伴儿在古乐台旁一个小摊要了两碗米线。老板娘急匆匆给我们煮好米线,就奔麻将桌去了。我们吃完米线,老板娘激战正酣,脱不开身,托另一个人收了我们二十元钱,这二十元钱她点一炮就没了。到下午我们听说,老板娘今天运气不好,输掉好几百元钱。
云南打麻将成风,大街小巷、市场饭店尽是麻将桌。巾帼不让须眉,很多是女将。发明麻将的人很了不起,能把这么多人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到麻将桌上,历经多朝多代,生生不息。我想,能不能有人像那位先人一样发明一种教学方法,把学生也紧紧的吸引到课桌上呢?
雪山是洁白神圣的,令人敬畏,我亲眼见到几个人面向雪山长跪不起。我虽然生活在北方,冬天下雪,司空见惯。我也在东北山区插过队,冬天冒着纷飞的大雪,爬高高的山去砍木材,但是从来没有过看见玉龙雪山这样的激动。我今天终于理解,为什么藏民视雪山为神山,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人类是渺小的,在自然面前应当常有敬畏之心。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只有像藏族、纳西族等等民族一样,把自然视为神灵、视为兄弟,我们的子子孙孙才会永远看到这雪山蓝天白云美景,才会永远喝到这甘甜洁净清冽的泉水。
这是雪山告诉我们的。
2011-3-26 14:42:00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云南 丽江
凌晨四点多钟起床,补写3月22号的日记。开始没觉得很冷,只是感觉有点凉。到六点多把日记发到网上以后,感到特别冷,从心里往外冷。于是脱掉衣服,再次钻进被窝,想暖和暖和身子。无奈躺了半天还是冷,就让老伴儿把电褥子打开,过了一会,身子下面逐渐热乎,身体也逐渐暖和起来。这太阳能电池板没有白装,几天来我们没挪动地方,车上的电全靠太阳能供给,基本满足需要。这不,关键时刻,还是太阳能发挥了作用,给我提供温暖。
天还没亮的时候看天空黑压压的,看不到星星。以为今天看不到雪山了,就没有急着起床。等我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方便面,走出家门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老伴儿有点累,我说,今天我一个人出去,你在家休息。老伴儿问我去哪,我说,还去古城转转。当我走到古城大水车附近时,不经意间一抬头,哇!雪山!玉龙雪山完全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激动不已,连忙掏出我的那部佳能400D相机拍照,可是快门却按不下去,一看液晶屏,提示储存卡已满。这才想起,昨天连续拍雪山,用最大像素连拍了五、六百张照片,储存卡已满,昨天晚上虽然已经把全部照片拷贝到电脑里,但是忘记删掉储存卡里的照片。急忙开始删,删了几张照片,拍过雪山后就往黑龙潭赶。到了黑龙潭公园门口,被女管理员拦住,跟我要古城维护费发票存根,不然不让进。我说我昨天进来拍雪山,有云,没拍好,今天发现天空晴朗,雪山特别清楚,就还想再拍几张雪山的照片,不信你看我的相机。我打开相机,把昨天拍的照片给她看,她非常认真,看过一张,还要再多看几张,这才相信了我的话,放我进去了。
诚心所致,金石为开。昨天还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玉龙雪山,也许为我的诚心所动,今天像一个美丽的少女,褪去衣裙,毫无掩饰的把自己纯洁的身体坦露在我的面前。在黑龙潭狂拍一气,觉得还不过瘾,于是爬上了旁边的象山。
象山不高,大概一百多米吧。我从黑龙潭旁边一条小路上去,没有石阶,只有以前的人留下的脚印。好在山不陡,不算难爬。半山腰是一大片一大片大花杜鹃,还没开放。快到山顶,是连片的松林,松林下是一簇簇开着淡紫色小花的小叶杜鹃。有些气喘,我停下脚步,向山下望去,一排排白色的房屋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强烈的光线,我有点眼花,瞬间有点眩晕,好像蹲久了突然站起大脑缺血的感觉。我意识到可能是轻微的高山反应。休息片刻,一切恢复正常,我继续向上爬。
有几个民工在往山上扛镀锌铁管,我问他们,山上有泉水吗?他们说,不是,山上没有泉水,我们是要架一条管道,把水提到山上,防火用的。我突然想起,前些日子有媒体曾报道丽江附近发生森林大火。水火无情,尤其是丽江古城,都是木结构房屋,密密麻麻,街道狭窄,如果烧起来,那可是火烧连营。所以丽江对防火格外重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防火警示牌。古城内还有一支消防队,有意思的是,都是特制的微型消防车,适于钻小胡同。好在到处有水,提水方便。因此,全城沟渠相连,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防火!
山上有一两层小亭,上到二层,远处雪山近在眼前,丽江全城尽收眼底。不断有登山者上山,急急的上来,又急急的下去。看来是本地居民,登山常客,对雪山已经没有兴趣,只为锻炼身体才登山。听到有收音机在广播新闻,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不一会儿,一个老人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问老人家,去香格里拉怎么走?老人指着西面一座山说,那边有路,要翻过那座山。我问老人家今年高寿呀?老人家答,71啦。我说,您这么大年纪还能爬山,身体不错嘛。他说,天天爬山,不觉得累。我问他,贵姓?他说,姓杨。我问您是纳西族吗?他答,是的。我问纳西族不是姓木就是姓和,怎么还有姓杨的?他说,我听我爷爷讲,我们八、九代以前是南京人,汉族,后来可能是充军到了丽江,和纳西族通婚,后代都变成纳西族,但是姓氏没有变。我又问他,你会东巴文吗?他说,不会,那东西在我爷爷那一辈就不许进丽江城。那些东巴就是传播迷信的巫师。我说,我看见黑龙潭的龙王庙里有个老人头戴东巴帽,身穿长袍,穿着打扮很像东北满族的萨满,也就是跳大神的。萨满是一手拿着太平鼓,一手拿鼓槌,边敲边唱边舞,装神驱鬼,为人消灾。他说,就是就是,那都是社会淘汰的东西。看来老人家对东巴文化持有偏见,不屑一顾。
东巴教和所有宗教一样,都是有神论者,他们传承的文化里有很多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各民族文化,几乎都是以各种宗教为载体传承下来的。试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寺庙僧人,没有那些经文、壁画、建筑、雕塑、碑刻,恐怕汉民族历史将会难以书写完整。如果没有东巴祭司,没有人保存、传承东巴文化,我们今天将不知道东巴象形文字的意义,研究人类文字发展史,会缺少有力的证据。我看过丽江市博物院纳西东巴文化展,其中一张图表,印象深刻。那是把东巴象形文字和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古巴比伦象形文、玛雅文相比较,有些基本字竟然惊人的相似。居住在世界各地,互不联系的人类祖先,为什么使用的文字如此相似?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感谢纳西族,感谢东巴祭司,让我们今天还能听到远古的声音,还能看到、读懂远古的文字。听纳西古乐,看东巴文字,我们好像进入时光隧道,回到远古时期,看到祖先就在我们面前。
我要去象山的南坡去拍古城全景,老人说要和我一同去,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老人说,他的儿子在瑞典定居,他去住过八、九个月,终因饮食生活习惯不同,回到家乡。他说,欧洲人就是文明,汽车见有人过马路,会停车让人,不像我们国内,车和人抢道。他还说,就是欧洲人养的狗也比中国人养的狗有教养,不会乱叫乱咬扰民。我对他说,你身体还好,不如去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看看,云南离东南亚这么近,花不了多少钱。他听得很入神,看来是有点动心。
到了山下,我还要去拍几张雪山照片,于是和老人家互道珍重,挥手告别。
2011-3-26 16:31:00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云南 丽江
昨天就计划今天去束河,今天早上打开电脑一看,也有人建议我,一定要去束河看看,说还有一位大连老乡,在那里经营一家客栈。能在远隔千山万水的丽江看到老乡不是太容易,我和老伴儿立即动身去束河。到丽客隆超市,花两元钱乘坐微型面包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束河。束河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一部分,也是一个古镇。同样的房屋,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小溪,同样的小桥,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那么多店铺,没有那么多的人流,没有那么多的喧嚣,没有那么多的浮躁。
小河边有一座小庙,叫做三圣宫,奇怪的是,小庙里供奉的三尊圣像分别是观音、龙王、孙膑。束河人为什么要供奉军事家孙膑?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们到了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才了解到,原来最早发明皮靴的是孙膑,所以天下皮匠就认孙膑为祖师爷。束河古时就是远近闻名的皮匠村,把孙膑和观音、龙王一样供奉起来。据博物馆资料记载,束河原本并无皮匠,那是因为明洪武年间南京一次元宵灯会上,皮匠师傅们制作了一只彩绘羊皮大靴灯,格外引人注目,观灯人如潮汹涌。没想到,招来小人嫉妒,密报朝廷,告皮匠扎造靴形巨灯,意在嘲讽当今皇后“马大脚”。朱元璋闻奏后大怒,要处决一干皮匠。深明大义的马皇后闻知此事,劝谏朱元璋,皮匠们才免于斩首,被发配到云南,做充军处置,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靴灯事件”。这些被发配到云南的皮匠,集中在束河,后来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一把锥子走天下”,去西藏拉萨去尼泊尔,甚至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也许昨天在象山上见到的杨老先生的祖先就是从南京被发配到云南充军的皮匠吧。
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不大,展出内容还很多,内容最为丰富的还是茶马古道的历史。听讲解员介绍,茶马古道最早始于公元642年。那时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带去了茶叶。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吃不到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能增加维生素,所以藏民开始把茶叶和牛奶搅在一起做成酥油茶,形成生活习惯。可是藏区不产茶叶,为了供给藏区茶叶,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开辟从成都到拉萨的通道,向藏区运送茶叶。李世民死后,双方交恶,唐蕃之间战争不断,唐玄宗战败,下令不准向藏区运送茶叶,茶马古道北线随之衰败。后来吐蕃和丽江纳西族组成联盟,从云南西双版纳经丽江运送茶叶到西藏。从此丽江因茶马古道而逐渐繁荣起来。
据说刚开始开辟南线茶马古道的时候,边开路,边运输,第一批茶叶从西双版纳运到拉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年半,因为时间太长,茶叶已经发酵。但是藏民喝了以后觉得反而比新鲜的生茶更好,所以,以后藏民喝的都是经过长期发酵的熟茶。
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讲解员讲的比较符合历史。
在束河,我见人就打听,有没有大连人在这里经营客栈的,很多人不知道。中午我们在一家饭店吃饭,饭后问老板,老板说,有一位姓唐的大连人,买了一处房子准备开客栈,还没开张,你找的是不是他?听说大连人在束河开客栈的只有一个人,我觉得可能是他。不管是不是他,见面再说。循着饭店老板指引的路,很快找到了那家客栈,有工人正在油漆,一个小女孩出来接待我们,听说我们是大连人,忙把我们请到楼上客厅,泡上茶,端来水果招待我们。原来老板有事出去了。过了不长时间,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进来,他就是小唐。我们边喝茶边聊,彼此非常投缘,上到人生哲理,下到天南地北,扯了很多。小唐是大连一家大公司的中层领导,喜欢旅游,一次偶然机会,来到丽江,看好了束河,毅然辞职,决心在束河过一种无拘无束的日子。他买下一栋古宅,翻新装修,已经干了四个月,现在工程已经收尾,准备四月份开业纳客。
回家后和给我发帖的大连朋友联系才知道,我见的这位唐老板不是他让我找的那位大连人。是也罢,不是也罢,都是大连老乡。我祝愿两位大连老乡在束河天天都有好心情,健康快乐!
2011-3-26 16:55:00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云南 丽江
昨天傍晚回家以后,有一位客人过来问我们,需不需要帮助,他说他是旁边银行的工作人员,姓王,关注我们房车好几天了,但是因为我们每天很早就出去,晚上才回来,所以他一直没见到我们,昨天终于见面了。
他说他是昆明派下来到丽江工作的,喜欢旅游,曾经几次去过西藏,对滇藏线比较熟悉。他说滇藏线和川藏线都有那么几段路不好走,其他路都比较好走,他看了看我的车说,你的车体比较长,可能会有点问题,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等以后有机会从青藏线去西藏吧。我们问他,玉龙雪山好不好玩,他说,太贵了,古城维护费80元,进山门票80元,缆车360元,如果看“印象丽江”,还要花190元,没有必要去。
我和老伴儿商量,打算先去香格里拉,看情况,如果身体状况没问题,天气也好,就去梅里雪山看看,然后走苏州老宋走过的路,经泸沽湖奔四川。天气不好就不去梅里雪山,直接去四川。老伴儿身体不好,西藏只能等以后再去了。
看天气预报,香格里拉这两天下雪,所以在丽江再住几天,等天好了再去。
今天在家敲了一天键盘,把落下的作业全补上了,可以喘口气了。
到这里啦,就到这里。
丽江 大研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
每天下午都有老人在这里跳“民族打跳”,很多人情不自禁加入
和西安建筑科技学院写生的同学再次相遇
丽江古城午后阳光最迷人
很多人期望在丽江会有奇迹发生
雪山书院碑记
雪山书院尚未正式对外
黑龙潭风光
迷人的雪山
在象牙山上看黑龙潭
束河街头老汉,有偿拍照
束河风光
大研古城狮子山,红二方面军丽江指挥部遗址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 关向应是我们大连金州人
2011-3-28 8:18:0
丽 江 二 首
作者 张志武 (长老也)
(一)五 花 石
原本各自独立,
是什么力量,
把你们凝聚?
铺路架桥,
坚固无比?
红、白、黄、紫、黑,
五花石铺就的茶马古道,
历经亿万次,
人踩马踏,
一千多年的,
风雨洗礼,
慢慢的,
褪去了粗糙的外衣,
变得圆润如玉。
我单膝跪地,
抚摸着你光滑的身躯,
仿佛听见,
如烟的晨雾中,
马蹄声,
渐渐远去……
(二)我的家在哪里
你猜你猜,
我的家,
在哪里?
马尾脑后甩,
天真又稚气。
你的家,
在龙潭,
潭水清清雪山丽,
五孔桥连万寿亭,
鸟儿声声啼。
不对不对你再猜,
我家在哪里?
你的家,
在狮山,
石阶小路弯又曲,
白墙黑瓦红灯笼,
天高白云低。
再猜再猜,
再来猜,
我家在哪里?
你的家,
在方街,
大石桥边小院里,
河水哗哗响不停,
花红柳枝绿。
真笨真笨,
别猜了,
我来告诉你:
我家并不远——
就在你的图画里!
2011-3-28 21:31:00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看天气预报,香格里拉最近这几天天气恶劣,不是雨就是雪,而且媒体报道,西藏发生雪崩,泥石流。听几个游客讲,他们本来要去梅里雪山,因为雪崩,旅游公司取消原计划,到香格里拉就返回丽江了。另外,这两天感觉不太舒服,头有点晕。今天早上量了一下血压,高压184,低压93,非常反常。我以前血压从未高过,高压约110,低压70左右,大夫都说我的血压和年轻人一样。今天血压高可能和海拔高有关,也可能和这两天服用红景天有关(网上讲,红景天有升压作用)。由于天气和身体的原因,我们终于放弃香格里拉,离开云南,于今天下午五点半到达四川攀枝花。晚饭后再一次量血压,高压已经降到120,低压降到76,基本恢复正常。
丽江经永胜、华坪到攀枝花,总共270多公里,基本是山路。有一个下坡路30公里,是我走过的最长的坡路。云南段路况比较好,过了华坪以后,路况变差,一直到攀枝花近郊,全部是“断石路”,就是被大车碾碎的水泥路,一个大坑接着一个大坑,所有的车都在路上扭秧歌,车速不超过每小时20公里,我的车底盘还被翘起的水泥路面划了一下。云南境内有两个收费站,一次3元钱。临近攀枝花,有一收费站,收费十元钱。这么烂的路,还收费,而且收这么多,不知收来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车进攀枝花,像在珠海那次一样,又一次被人拦下。拦车的是一位东北老乡,想看看我的房车。他说他是二十多年前随父辈从东北到攀枝花的,看到东北老乡格外亲切。他的车在前面带路,我跟在后面,一直把我带到市图书馆。图书馆有一个大院,院门口有值班的,很安全。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攀枝花
前天傍晚到攀枝花。到今天为止,除了中午出去逛街,买东西,一直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书。
以前对攀枝花所知不多,来了以后才知道攀枝花的不凡身世。原来攀枝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建设的新兴城市。在那以前,攀枝花只是一个崇山峻岭间一个小村寨的名字。攀枝花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花,初春开花,花朵硕大艳红,远远看去如燃烧的火焰。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自从在这里发现富含钛、钒的铁矿以后,这里就成为一片热土,全国各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这里,建设“大三线”。十多年时间,炼出第一炉钢,从此在中国腹地,有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钢铁基地。攀枝花钒的储量世界第一,钛的储量世界第三。据说,现在全国高速铁路用的重轨,多为攀钢产品,其硬度超过日本。八十年代以前,攀枝花对外保密,通信地址以6-13号邮箱代替,现在,攀枝花已经对外开放,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一百万。
我的车天天停在图书馆院内,不断有人来访。来访者说着各地方言,他们告诉我,攀枝花是一个移民城市,不排外,你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帮助你。
今天在阅览室遇到一个令我十分感动的老人。当时,我在看我从中学时期就喜欢看的《人民文学》,最新一期里面有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我正在聚精会神的阅读,突然耳畔响起“唰唰唰唰”有节奏的声音,最初觉得好像有人在数钱,可马上觉得不对劲儿——这里不是银行。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老人,手里柱一根拐杖,正在艰难的挪动脚步,朝书架走去。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索性放下杂志,观察这个人。阅览室地面铺的大方砖,大概是900毫米见方,我数了一下,他从一块方砖的一条边走到——不,应当说是挪到另一条边,要双脚快速交替挪动18次,每一次挪动不超过半只脚长。他脚穿一双胶鞋,挪动时与地面摩擦,发出“唰唰唰唰”有节奏的声音。我轻轻走过去,轻声对他说,“你的腿不方便,想看那本杂志,我给你拿。”他带着一副已经很旧的眼镜,看了我一眼,同样轻声的说,“谢谢你,不用,我自己拿。”我问,“你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说,“七十多了。”“你天天来吗?”他点了点头,算是回答。我又忍不住问他,“你这腿……”,“腰间盘脱出。”他也不多说话,拿起一本杂志,找到一个位子,艰难的坐下看了起来。我不好意思再打扰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行动不便,却还要坚持每天到图书馆看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这该有多么大的毅力才能坚持!如果我有那一天,也许做不到。
有人统计,美国平均每人每年读25本书,日本平均每人每年读18本书,中国平均每人每年仅读4本书。差距实在太大。
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是不是应当从这位老人身上学习点什么?
2011-3-31 19:07:00
我们今天下午六点到达西昌,上午先去参观二滩水电站,在三峡水电站建成之前,二滩水电站曾是亚洲最大水电站,坝高240米,厂房设在地下,巍巍壮观。下午路过土林,感受了另一种美丽。
四川 西昌
2011-4-1 21:18:00
今天上午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下午三点离开,路过托乌山修路,造成大堵车,在山上堵了两个小时,下山到栗子坪已经是晚上八点,天还下雨,决定不走了。找到客运站,征得同意,把车开进院里,比较安全。今天早点睡,明天早点起床早点走,免得再堵车。
2011-4-2 12:25:00
天还没有亮,我们离开栗子坪。天黑路滑,不好走,正好一台大货车在我前面开路,我跟着大车一路顺利到达石棉县。在石棉吃过早饭即去安顺场。大渡河安顺场是石达开全军覆灭伤心地,又是红军胜利渡河纪念地。我们去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遇到中央电视台七台《苦难辉煌》摄制组导演徐海鹰、陈红,摄影师兼导演张志一行,他们对我们的房车旅行非常感兴趣,大家在一起拍照留念。吃过中午饭以后,我们去海螺沟。
2011-4-2 20:50:00
午饭后我们从安顺场出发去海螺沟,途经一段烂路,路面全是烂泥大坑,有的路面只能通过一台车。我的车子在就快出烂泥路的时候,被堵很长时间,后来路通了,但是有两辆大货车停在前面没有动,小车就陆续从大货车左侧绕过去,我也跟着绕,但是不幸我的车高,路不平,晃动的厉害,结果我车右侧的遮阳棚被大货车左侧箱体挂掉了。为了不堵路,我赶紧退出现场,靠边,给后车让路。我和老伴儿开始收拾残局,企图把遮阳棚支架重新归位固定好,否则不能开车。但是支架有弹簧,而且已经严重变形,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归位。正在这时候,在安顺场碰到的中央电视台徐、陈、张几位导演及《苦难辉煌》剧组其他几位同志还有和他们同行的成都军区几位官兵赶到了,二话不说就动手帮忙。另外还有一位老同志不知是哪的,开车路过也主动来帮忙。大家一起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残余的遮阳棚支架用铁丝和绳子固定在原位。我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和成都军区的同志及路过的那位老同志,如果不是他们帮忙,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关键时刻,帮了我大忙,衷心感谢!
我在六点钟左右到了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住在一个叫“欢乐农家”的小旅店外边。老板和老板娘人很好,虽然我们不住店,也不在店里吃饭,还是很热情的招呼我们,让我们免费用水、上厕所、去店里看电视,还说吃饭如果没有菜,到他店里拿。
明天去看冰川。
补发西昌、安顺场、海螺沟部分照片:
西昌古城大通门
两位彝族妇女
拄着双拐仍背着一背篓蔬菜的老阿妈令人感动
距卫星基地只有四公里
基地大门不准拍照,这是翻拍的展板
你能想到吗,这么简陋的厂房里存放的就是火箭,是真家伙
回收的嫦娥一号整流罩
车到托乌山与严重堵车
托乌山冬季常有冰雪,交警在山上设有管理站
前后车辆都被堵死
天气不好,下雨。可以看到正在建的西昌到成都的高速公路
车又被堵住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纪念馆有少量有关石达开的展览
馆外大墙上关于石达开的浮雕
我和中央电视台七台军事频道徐海鹰导演交换名片
陈红导演张志摄影师等人正在专注的看我车后的地图
去海螺沟路上又遇到大堵车
我车上的遮阳棚被挂掉,在大家的帮助下捆绑到原位固定
彩虹桥,过去就进入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
到这里看冰川
2011-4-3 19:18:00
今天上午九点多,乘坐海螺沟景区的专用中巴车到三号营地,下车后有两个选择,一是乘坐缆车,一是徒步登山。我们选择了后者。山路上是厚厚的积雪,我们租了两套冰钉绑在鞋上防滑,用了一个半小时爬到了海拔3300米的冰川观景台。厚厚的冰川很壮观,可惜天公不作美,天空一直阴沉沉的,云雾把贡嘎雪山遮住了,只能看到下边。我们在观景台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多也不见云散,只好下山。海螺沟不光有冰川,有雪山,还有温泉。下山后我们洗了温泉,很舒服。不过海螺沟景区消费比较高:门票72元,登山中巴车80元,缆车150元。温泉有两种,一种是宾馆的温泉,一百多元,有露天温泉浴池和泳池;另一种是当地老乡开的简易温泉浴池,一人30元,水质是一样的。
海螺沟景观:
2011-4-4 18:43:00
云南四川漫山遍野都是油菜花、桃花、梨花,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花,姹紫嫣红,赏心悦目。我开车时常常被美景吸引,有时停车,拍几张照片,有时路窄车多,不能停车,只能偷看一两秒钟。
2011-4-4 18:56:00
昨天我们仍住在海螺沟“欢乐农家”。没有在欢乐农家吃住,原本想从三营地观景台下来洗温泉以后,晚饭在农家吃,已经和老板娘打过招呼。可是等我们洗过温泉回到农家,小院里的车已经停满了,还有一辆车没处停,老板娘和我商量,让我*靠边,我说没问题,腾出个地方让那辆车停进院子。老板娘对我老伴儿说,今天人多,忙不过来,你们如果能自己做饭就自己做吧。
我数了一下,加我的车,一共十二辆,农庄二十间客房全满。清明三天假,海螺沟游客爆满,排队等车上山的队伍有一百米长。
2011-4-4 20:49:00
今天上午离开海螺沟,先去甘谷地找交警开事故证明,然后去泸定,找保险公司拍照,看泸定桥,再返回甘谷地上二郎山,下午六点到雅安。
2011-4-5 20:41:00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攀枝花 西昌
在图书馆看书了解到,二滩水电站在三峡水电站建成之前,曾是中国最大水电站,大坝高240米,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的双曲拱坝,非常壮观,觉得应当去看看。
从攀枝花出来过一个大桥,有一条路,路边有一个牌子,写着二滩水电站专用路,禁止其他车辆通行。我们只好停车问路,可是公路上没有人,我们只能等。好不容易等到一个人,向他问路,他说,去二滩水电站只有这条路,随便走,没事的。我们这才放心大胆的往前走。
二滩水电站距攀枝花市区46公里。公路是水泥路面,很平整,沿着雅砻江蜿蜒而上。路上车辆不多,风景不错。进入景区有一个游客中心,咨询了管理人员,了解到,二滩景区包括周围很多景点,电站大坝是其中之一,如果只参观大坝,不用买景区门票,直接进去,到电站大坝买门票即可。继续前行,远远地就看到电站大坝了,过了一个隧道,有一个小停车场,我们把车停好,购票进了电站大坝观景台。观景台设在大坝内侧,水库右岸。站在观景台上,二滩电站尽收眼底。雅砻江两岸山峰陡立,呈V字形,弧形的电站大坝横跨两山,巍峨耸立,把雅砻江拦腰截断,可能是枯水季节,库区水不是太多,水面距大坝顶端还有一段距离,可以清楚看到丰水季节遗留的水线。对面山坡上可以看到一些建筑,但是那不是厂房,厂房藏在对面深深的山洞里。
二滩水电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水电项目,国内投资1958820万元,外资107890万美元。二滩水电站凝聚了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的智慧与心血,电站建设时,有600多外籍人员参与,为了给这些外籍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当时投资一个亿,专门建设了生活区,即欧方营地,现在已经变为旅游度假区。
1978年9月二滩水电站建设拉开序幕,于1991年9月14日开工,1993年11月26日实现截流,1998年5月1日下闸蓄水,首台发电机组于1998年8月18日并网发电,是我国二十世纪投产的最大的水电站。
参观二滩水电站,你可以感受到工程的艰辛,领略到大坝的宏伟,你会由衷的感叹人类改变自然的力量。
临近西昌,路过黄联土林。与云南石林相似,土林也是突兀地面的奇特地质景观。但是与石林形成原因不同,据我观察,土林是古河床被水流切割以后,历经千年万年风雨冲刷侵蚀形成的。土林的土质粘度高,非常坚硬,所以一个一个的土笋、一面一面的土墙才不会倒塌。我发现,这些土笋、土墙的顶端,都有一层堆积的鹅卵石,像帽子一样,遮住了下面的土,免受雨水冲刷,这可能也是土林形成的一个原因吧。
除了欣赏土林奇特的景观,我还获得了一些地理知识。大自然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2011-4-5 20:43:00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西昌 (一)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旅游资源丰富。紧傍市区的邛海,水平如镜,近郊的螺髻山,风光秀丽。但是这些都不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我的吸引力大。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部在西昌,但是基地不在西昌,基地实际在冕宁县沙坝镇,大凉山一个三面环山的一个谷地,距西昌65公里。出西昌上高速,往雅安、成都方向,到漫水湾出口下高速,按路牌指示,再走十多公里就到了卫星基地。基地大门口有武警站岗,不准拍照。需先持身份证购票,再乘坐旅行社中巴车才能入场参观。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长征三号火箭。你很难想象,如此珍贵的火箭,竟然存放在一个外表已经锈蚀的轻体库房里。以前在上海世博园、珠海航展上看到的火箭,都是仿制品,这次在卫星基地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家伙。火箭静静地躺在库房的一侧,四十多米长,三米多粗,巨大的身躯,令人震撼。站在火箭旁,我心中充满了自豪。祖国的强大与兴盛,有它的功劳。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导弹、火箭,那就是一团面,像波黑、伊拉克、利比亚一样,任人揉搓。年轻人不懂这些,觉得卫星基地不就是几个铁架子吗,不值得看。可不要小看这几个“铁架子”,正是因为这些“铁架子”,我们中国人才挺直了腰杆子,才在国际社会有了发言权。
据导游讲,基地建好以后,首次发射火箭,一共准备了三枚,其中两枚都已经发射升空,这枚备用火箭就留了下来,供人参观。
站在火箭库房外边,前方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两座高高的火箭发射塔。左侧的称之为二号发射工位,右侧的称之为新三号发射工位。没有一号发射工位,我问导游,一号工位在哪里?导游说,没有一号工位。我问为什么?导游说,1969年中央批准在西昌建设卫星发射基地的时候,是和苏联合作,当时苏联派了一些专家到西昌。那时候西昌是准备建载人宇宙飞船的,所以规划了一号发射工位,并且还开工修建一个飞机场,但是1973年9.13事件以后,苏联撤离了专家,一号工位未建,飞机场废弃。所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只有二号、三号工位,没有一号工位。老三号工位已经拆除,在原址附近三十米处新建一个工位,改称为新三号工位。老3号发射工位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揭开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序幕;于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国外商务卫星,第一次敲开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门,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三个第一。因此老三号工位被誉为“功勋工位”。
我们看到的二号工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的发射塔,另一部分是可以在轨道上垂直移动的检测塔。火箭发射之前,运到检测塔,由检测塔上的吊车,把火箭吊起,从水平位变为垂直位,然后对火箭加充燃料,再仔细测试,测试完毕,火箭随检测塔垂直移到发射塔,进入发射状态。新三号工位是为了完成探月计划而新建的发射工位。与二号工位不同,新三号工位发射塔、检测塔合二为一,火箭检测工作结束后,检测部分分别向两侧打开180度,然后火箭发射。发射塔下是一个30米深的锥形混凝土构筑的深坑,火箭发射时,坑里注满了水,用以减少火箭反冲气流对地表的冲击,保护周围建筑,同时吸收有毒燃料气体,减少大气污染。
我又向导游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卫星基地建在这样一个深山沟里?导游讲,之所以选址在这里,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个是这里纬度低,海拔高,可以节省火箭发射燃料,降低成本;第二个因素是,这里气候好,冬不冷,夏不热,全年没有雾,很少下雨,发射窗口多;第三个因素是这里三面环山,隐蔽性好,山谷里有很多平缓谷地,可以分散建设各种设施。另外这里交通、通讯也很方便,所以选址在这里建设卫星发射基地。
我又问,海南卫星发射基地建成后,西昌基地是不是还要用?导游说,海南基地主要是发射大功率火箭,完成更远的宇宙探索任务,而近地卫星发射任务,还要由西昌基地完成。
新三号工位因为最近有发射任务,火箭已经到位进行封闭检测,游人不能近前观看。可能最近几天,我们又会在电视里看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卫星的壮观景象。可惜我们早到了几天,不然可以亲眼目睹火箭升空,感受那不同寻常的震撼。
火箭发射的时候,除了指挥技术人员以外,其余无关人员都要撤离现场,观看卫星发射要在四公里以外的“观月楼”。“观月楼”是我们参观卫星基地最后一个景点。这里是一个展馆,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