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唯一安排就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博物馆是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必打卡的点。早晨滴滴把我们送到了泸山脚下,到博物馆还有1.3公里的爬山路。
爬到一半需要休息的小辰哥。
途中我们还瞻仰了同样位于泸山中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面刻有阵亡将士姓名和简介。
饲养员告诉辰哥:“这些叔叔为了赶走坏人,保护我们,都牺牲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他们了。”辰哥不知道什么是“牺牲”,应该是从我们的语气里猜出了大概意思。他似懂非懂的看着革命烈士的照片说了句“叔叔,谢谢你。”
儿子,有一天你会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背依泸山,面朝邛海,有一个巨大的观景平台,视野十分开阔。
柱子上刻着彝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西昌蓝,这个季节这种蓝色在成都是很难看到的,成都的小伙伴们,快来过过眼瘾。
看到观景台上有收费的望远镜,这么好的玩具怎么能错过,饲养员马上带着辰哥一起用望远镜鸟瞰邛海。
博物馆是个具有彝族风格的建筑,参观是免费的,需要领参观券。
正门口有很多雄伟的雕塑,其中最大的人物雕塑名为“凉山之鹰”,据说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支格阿龙,其也有着类似于后羿的射日之举,象征着彝族的民族精神。
另外一个雕塑,是一个巨大的镣铐,寓意着奴隶制度对凉山彝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右边是一个绳索的雕塑,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形态特征以及奴隶悲惨的生活。
博物馆分为很多个展区,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风俗习惯。
凉山彝族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直到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这才从奴隶社会一跃千年到社会主义社会。
彝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与同属于西南少数民族的苗族不同,彝族不但拥有自己的语言,还拥有自己的文字,这也意味着其文化传承不在需要口口相传,这也是彝族文化璀璨的原因之一。
1935年,红军长征时还经过了凉山彝族聚居区,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小叶丹达成了重要的彝海结盟,为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国民党军队还为此对当地彝族百姓大加迫害,让人不胜唏嘘。
博物馆里陈列了大量的红军武器,军迷饲养员挪不动脚步,开始如数家珍,挨着告诉我们都是什么枪。
找找有没有你的吃鸡装备。
凉山彝族奴隶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地处偏僻,而且还因为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比汉民族历史上的奴隶制度更加健全,特别是设计了以血统延续为主的家支制度和等级制度。
彝族奴隶制社会分为五个等级,兹莫和诺合为统治阶级,人口数量也很少,约占总人口的7%,被统治的有曲诺、嘎加、噶西三个等级,其中噶西最为悲惨,全部都是、奴隶,没有任何的个人财产。
其中有个奴隶居然被转卖了11次,身价和转卖理由也千奇百怪。还好我出生在现代文明社会,命运都在自己手里。
额,看到个奴隶身价表,饲养员说还是如花似玉的大姑年比较值钱,像我这种已婚的已经卖出不价格了。而他正是最值钱的时候……我只想说这么好的饲养员我可不卖哈哈哈!
彝族解决纠纷的方式也很特别,捞石头、端铧口都考验人的胆量和技术,至于到底谁对谁错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再后来辰哥可能是饿了,看到鹰爪就问我:“妈妈,这个鸡爪我能吃吗?”
“妈妈,我可以吃这个小饼干吗?”
“妈妈,这里面的蜂蜜我能吃吗?”
好吧,饿了我们就回家。遇到保安大哥,辰辰打完招呼就问:“叔叔你叫什么名字呀?我叫辰辰!”这位大哥是彝族,想了一会才把自己的汉译名字告诉辰哥,我还特意记了一下“吉子木呷”。
临走前保安大哥问小辰辰:“你家在哪呀?”辰哥回答说:“我的家在房车里。”我和饲养员都很诧异他这个回答,之前他回答这个问题都会说“我的家在成都呢”。看来在他小小的脑袋里认为只要有爸爸妈*v*地方就叫家。
热情的辰哥要给奶奶拍照。
回家咯!
路边的美丽小花,谁能告诉我它的名字。
到家,饲养员开始准备饲养。
浓浓的鱼汤~
饲养员招牌回锅肉~
开动
中午辰哥又睡了一大觉,下午饲养员带他出去玩,因为不同意给他买玩具,现在正在痛哭,愁人的terrible two赶快过去吧!我要去哄我辰哥了,大家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