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前,我都会打开天气预报软件,确认晚上是否下雨,以决定是否收起房车的侧拓展机构。但是这几天我都不看了,因为已经下了 3 天的雪了。从我们到四姑娘山镇的那个晚上就开始了,当时我们还特别兴奋,因为南方孩子,和雪相遇的机会很少。
接连的雨雪天气,也打消了我去四姑娘山长坪沟
的念头。因为我知道自然风光,在「雨雪」天气和「晴或少云」天气下景致的差别,会让你怀疑是卖家发错货了。
我现在在雪山脚下,攀登雪山的话,往返也只需要两天时间。
1 想起十多年,和同事的玩笑话
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我换了家公司,新公司研发部十来人。周末户外活动渐渐吸引了部门里所有的年轻人。我们买帐篷,查卫星图,规划路线。有一天,看到报道说,有座名叫四姑娘山的雪山(是指二峰),难度低,是初登雪山的首选。有一个福州小女孩都登顶了,SO EASY!那我们找时间一起去爬吧?
但这个提议,一直是个“提议”。
后来同事们也各自有了自己的发展,离开了。
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连聊起户外玩耍这件事,也只是在微信上应付几句。
现在,驻车在离峰顶只有 10 来公里的镇上,我能不激动一下吗?
▼猫鼻梁处,看四姑娘山的全座山峰
不能!因为我真的怕冷。虽然说有带了冲锋衣,但里头的抓绒衣比羽绒服效果差很多。而我那十几年前的帐篷也不是高山帐。还有进入川西后,我的右脚脚踝在我上楼梯时就会毫无征兆地疼。我也不确定是不是痛风引起的,但十几天了,也没有好下去的迹象。
这边很冷,要么登山,要不去长坪游,要么离开,这是道简单的三选一的选择题。
2 费用合理,还差些装备
四姑娘山镇,海拔 3228 米。车外下着雪,车内也非常冷。热水/暖风一体机的效率并不好,天亮时,能看到额头床天窗上结的霜。南方的孩子很不合适这样的雪天。
长坪沟是去不了了,是离开,还是等天晴后去登雪山?我开始上网查资料。
以前只知道四姑娘山是可以攀登的,但对于雪山小白而言,其实只有大峰和二峰是可选的。四峰最高,叫幺妹峰
。天气晴好时,在成都市区就能看得到。
现在登山都很规范了,需要向导,还需要单独的登山门票。于是我就开始联系俱乐部、联系向导。经过简单对比,我发现非公共假期,费用便宜不少,直接找当地向导的话,费用还很透明。决定就这么愉快地做完了,毕竟失败的成本并不高嘛。
核对向导提供的装备清单,我去镇上超市买到了防水手套、羊毛袜。向导说山上零下十几度(实测是 -12℃),大本营就积雪了。
3 集合啦,我虽然是一个人,但不寂寞
我老婆以前也喜欢户外的,但可能我玩的难度越来越大,她也只满足于欣赏我的照片。幸好老婆准假两天,她在镇上等我,等我登完雪山回来。
3 号这天清晨,我还和前一天认识的深圳车友小聂,一起去猫鼻粱观景台,看四姑娘山的日出。下山后刚吃完早餐,向导他们就来接我了。
在购买门票、办理手续时,我认识了在同一家报名的湖南四人组。刚开始进山不久,和一位重装徒步的当地人聊上天了,他姓蔡。目的地是鹰鸽嘴
,在海子沟的另一侧,那边有个海子,是拍四姑娘山倒影的绝佳位置。
办好手续,大家一起进山。我有时会离开大部队,去找更好的拍摄角度。在一处挂着经幡的喇嘛塔下,我遇到正在拍照的 Wade 和易大哥。Wade 要去大峰,下午就会和我们分开。易大哥和我也是同一家报名的,目的地也都是二峰。
喜欢户外的原因,也在于能出来活动的,多是开朗外向、阳光有活力的人。同时大家没有身份、职业、年龄的隔阂,或者说这些都不重要吧。
但我发现易大哥 50 岁了,依然活力十足。对眼前一切都充满好奇,对自己许下的愿望能尽力去满足,还是深受感动的。而和他一起的伙伴竟然比他还年长 5 岁。我真的感觉自己太年轻了,还可以做很多很多梦。
一切都还早,都还来得及。
4 刚开始都是兴奋的
经过半天的徒步,脚踝也丝毫没有异样。阳光很舒服,就是有些马道太过于泥泞,经常找找边上有没有小道可以走。向导驮着我的行李,早就走远了。我们不紧不慢地走着。
海子沟以海子居多而得名,但大多都路途遥远。今天的目的地是二峰大本营,海拔比景区入口要高 1087 米。大约下午三点,路上开始有积雪。我的雪套被马驮走了,无奈只能小心翼翼地走。
路上的登山客也拉开了距离。想骑马的也骑马走了,向导们带着驮马应该也到营地了吧。雪山看多了,也就那样。徒步最省体力的办法就是匀速前进,不要停。
接近营地,有一段爬升,道路还很泥泞。难不成明天也是这样的路况?但显然我们没有选择了。
5 吃完饭,早早去睡,但睡不着
大家陆续抵达大本营。现在要做的就是:吃完饭,然后早早睡觉。因为第二天冲顶出发的时间是 3 点,2 点半就要起床了。我记得上一次这么早还是在印尼看蓝色火焰。
大本营有几顶大帐篷,还有三幢石屋。有两幢就是我预订的这家俱乐部的。石屋会比大帐篷暖和很多,在 5 度以上。但我也没有羽绒睡袋,只有棉的木乃伊式睡袋。老婆提前帮我准备了毛毯,我就把毛毯裹在身上,再钻到睡袋里,再帽子戴上。也只能算还好吧,还是会冷。不比家里,有人取暖呀。
我和易大哥,还有那位 55 岁的俊华睡一屋。屋子是大通铺,估计能睡八九个人,现在明显过于宽敞。
据事后我们聊天得知,当晚我们仨都有短暂地打呼噜声。这信息量非常大,第一呢,大家都曾经入睡过,第二呢,大家都没睡好。马儿其实就在我们屋外站着睡觉的。偶尔还能听到马身上的铃铛响。
睡前,向导说,过完 12 点,才知道你们有没有高反,第二天能不能起床登顶。
运气不好的是,俊华睡前就决定第二天不去登顶了。虽然我都觉得可惜,但再考虑到他的年龄,我觉得已经很棒了,至少有勇气和能力走到大本营。
6 利索地出发了,毫不犹豫
迷迷糊糊地睡了又醒,醒了又睡。或许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兴奋了。我们被提前 15 分钟叫醒,穿上衣服去吃饭。早饭是面片和菜汤,就当是点心吧。我带了条能力胶,这是去年越野赛吃剩下的。还给自己的保温杯里倒了宝矿力,可能没什么用,但心理上会舒服点,告诉自己我有办法补充能量。
出发时间是凌晨 3 点。我在睡前都整理好装备了,早早穿上冰爪,等向导出发。
我的装备有点寒酸。头灯是淘宝 9 块 9 买的,虽然长得丑了点,但这货竟然还能防水,也很亮。备用转正式,也解我燃眉之急。但我担心的,是我那用了十来年的登山鞋。壮年期的他,还是 Gore-tex 防水面料的。但是昨晚抵达大本营时,我发现袜子湿了一双。我是直接穿两双的。今早我换了新的两双,不知道能抵挡多久。
7/13 黑夜自动屏蔽了很多障碍
我和向导是第一组走出大本营的。休息时,能明显看到后续队伍用头灯点亮的轨迹。
向导告诉我说,一次不能休息太久。还告诉我不能坐着休息,因为你可能坐下去就不想站起来了。这件事很多人告诉过我,但我依然觉得坐下来,才算是休息,才是放松。至于站不站得起来,我没有遇到过站不起来的时候。所以,我见着大石头就想坐下来休息。因为大石头之外,就是雪。
雪把一切都覆盖了起来。材料上说,我们会经过绝望坡,然后是平台,再然后又是一个陡峭的攀登路。然后就到垭口了,余下 200 米的距离就不是难事了。难的就是前面的绝望坡。
幸好是黑夜开始登山,我看不见这个陡坡是怎样的,到底是 40 度还是 70 度。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我眼前这段,十米或二十米的距离。就是向导和我的距离,就是我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向导也会控制速度,有时走得近了,或者停下来了,也会聊聊天。
他比我大 13 岁,但是做向导已经 30 多年了,再做几年也准备退休了。儿女都在镇上工作,也是颐享天年的时候了。他对这里是相当熟悉,我问他说,我想看在山顶看日出,来得及吗?他说应该可以。
8 脚趾头要保持活动
不过,我感觉我双脚的脚趾头已经快被冻僵了。所以,我边走路边自己抓抓脚指头,确认他们都还能正常工作。我本身出汗多,这时我不清楚是出的汗水,还是外面雪水融化后渗透进去的。总之冰冰的,感觉袜子就像鞋子一样硬硬的了。
有段路确实比较陡峭,我要先用头灯探下路,才能找到向导和我之间路径,那种被踩出来的路。雪大概有三四十厘米厚。登山杖插在路外,可能半根就没有了。有时 Z 字形的路外,就是陡峭的崖壁。但那种黑色在灯光的照耀下,却很明显。有段路还需要放下登山杖,用手攀爬才可以上来。
我的脚踝无法适应在这段崎岖的山路了,有时会突然被刺痛。
但还好是阵痛,如果是连续的话,估计我得倒在地上了,动弹不得。
9 你累不累?这路陡不陡
向导会控制速度和时间。一般会在前面等我。有时,我会主动和他说,我想休息一下。因为我想让呼吸平缓一点。控制自己的节奏很重要,这是我在冈仁波齐转山时自己总结来的,但其实这也是大家的常识。
我不想被带走节奏,也不想太冒进走太快。毕竟要保留下撤的体力,甚至我还想从大本营再徒步回到镇上。
绝望坡在不经意间就走完了,接着是个大平台,缓坡。再接着是前往垭口的上坡。
天边开始出现明显的黄线,山体逐渐清晰。
在一处大石头下休息,我拿出手机,竟然有手机信号。向导说,前方有灯光的地方就是镇上了。我一直以为那是在我们身后的大部队。毕竟昨天有很多人上山的呀,现在只有我们俩。
10 高处不胜寒
继续攀爬,越接近垭口,风也越大,越不能停留,因为身体会冷得很快,要动起来。
我问向导,按我们这速度,能不能正好看日出?向导经验十足,说我们可以走得慢一点。我想要在山上拍照,放下无人机什么的,还是算好时间比较好。我怕冷!
离开垭口后,一路都有栏杆,甚至是两边都有护栏。不要作死,就很安全。
算算还有 20 分钟,山顶近在咫尺。依着山,眼前开阔地,便是成都平原。平原是一片云海,只是离得太远了。近一点的,左手边有座山形很漂亮的山峰。
我问向导:这是什么峰?向导说,这是幺妹峰。我说,不可能呀,我昨天上午在公路边的猫鼻粱看的时候,感觉他和二峰离很远的呀。
现在怎么就在眼前了?难以置信,有点触手可得的样子。
11 山顶冻人,这才是挑战
山顶不大,但也能站个十来个人吧。登顶前,我就和向导商量好,我要做几件事:第一,飞下无人机。第二,拍下照片,然后再下山。
7 点 25 日出,7 点 8 点登顶,37 分离开。
BUT,我把运动相机搞没电了,手机也没有架子。不过,雪够厚也够硬,也能立得住,正好拍下延时。
然后是飞无人机。我在西藏阿里的班公湖上失事掉下过一台无人机,那是高原+低温的组合。所以我也很担心在这里飞。但我也是有办法的呀,就飞在路线上空,万一掉下去了,也能捡回来,就是效果差强人意。
但心愿被一条条划上对勾,心满意足后,我们才准备下山。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虽然时间极短,但我也做了很多事情。虽然也设想过可能登不上来的情况,但毕竟梦想实现了,就是如此真切。但再美也不能多呆,因为这几个操作,我都是摘掉手套做的。拧好无人机遥控杆的螺丝时,手都在哆嗦。
12 下山才知上山险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考验的是技巧,考验的是膝盖。
这一关,我没能过,我走得很慢。慢到向导都质疑,“你下山咋怎么这么慢呀?”
我说,黑夜没看清,让我再欣赏下这群雪山。
快下到平台时,遇到晚我一些登顶的易大哥。他用“屁降”的方式,很快就赶上我了。我们边走边聊,边拍照。他在峰顶录了段视频给他老婆,爱意满满。而我,光在那边折腾设备了,连普通的“到此一游”的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幸好站上最高处的第一刻,和向导合影了一张。毕竟,登雪山,向导是功不可没的人。
13 再徒步走回镇上
不紧不慢,我们回到大本营。打包好行李给向导,让马驮出去,交给在停车场等我的老婆。
我自己再脱鞋,看看那双湿透了的袜子。向导要准备回去了,最后再问我一句“你骑马回去吗?”
我“打开手机钱包,看了看”,坚定地回了句,“不用了,我自己走回去”。
也将近吃午饭的时间了,我准备好自热饭,然后把登山鞋和鞋垫拿出来晒晒。再把昨晚和今天花掉的 4 双袜子里,相对干燥的两双套在一起,准备就这样走出去。
说实话,下午这 13.5 公里路,走得有点无聊。就遇到几个往大本营方向的人,连个同行说话的人也没有。风景呢,也不如前一天。或者这半天的价值就是,我省了下 420 块骑马的钱。
回到镇上,老婆弄好温温的洗脚水。脱下袜子,脚都泡了一天了,疼……
温暖!值得!回想冈仁波齐转山的回到青旅的那个晚上,双脚各一个大血泡。
我准备换双好鞋子,准备第二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