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会问,江南那么多古镇到底哪个最值得一去?这大概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周庄、乌镇、西塘、同里……这些报得出大名的古镇大多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商业化渗透了,然而就在它们中间,有一个古镇,虽然早已被规整得丢了当初的人情味,却依旧被口口相传着,90%的人回去以后都会把它推荐给身边没去过的朋友。它就是——乌镇。
有人认识它,仅仅因为它在江南的古镇榜上名列前茅。1300多年历史,小桥流水人家,它集结古镇元素的所有精华。
有人认识它,来自那部《似水年华》。所以有人说,去这里,是为了看文和英待过的地方,为了一个心结。
经过保护的东栅和重新规划的西栅,虽然少了人情味,却将早已远去的“旧时光”一一呈现,它们规整得有点儿虚假却并没有引起不适。
来人尽皆知的乌镇,有一种错过叫“老乌镇”
大家通常去的乌镇都只是已经开发的东栅和西栅。东栅是经过保护的古镇街区,规规整整;西栅是经过规划的度假街区,人工指数爆棚。就景区而言,它们自然是好,但是就人情味来说,差了不少。幸好乌镇还有南栅,原原本本地保留着“老乌镇”味道。
看到很多人说乌镇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在东栅的日头里开启,在西栅的夜色中睡下。而小编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在那之前你该先无意闯入一次南栅才对,因为这里才是老三轮车夫们常说的“老乌镇”的所在。它的市井气,它的生活味,都浓缩在寻常的画面里。
老年人聚集在老茶馆里打发时光。
剃头匠还操持着几十年前的理发工具。
老街的头顶上还飘扬着在晒的衣物。
小酒坊里现做的酒可能只要5块钱一碗……它不是你认识的乌镇那样,规规整整,却好像少了那么几分人情味。
还没有商业气的南栅应该是三轮车夫最爱带你去晃悠的地方,他们会告诉你那些宅子里的故事、那些老建筑的点滴。南栅不收门票,跟其他落寞的古镇一样,这里居住着一群不愿离开祖宅的老人,他们搓搓麻将、打打牌、晒晒太阳、聊聊天,过着几十年前那样不紧不慢的小日子。
老街上的很多居民楼里也开着挺多小店,卖些特色的小玩意儿,还有热腾腾的本地小吃,但它们的存在跟东西栅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因为消费的大多是当地人,价格自然也平民很多,而味道也是分毫不差。
到商业气的东栅西栅,有一种体验叫“旧时光”
东栅西栅自然不是领略乌镇生活风情的首选,商业化使它们失去了与生俱来的烟火气,却也让这里多了一种叫做“旧时光”的体验。小时候在村里的空地上看过的露天电影,乌镇把它还原到了戏剧广场;二十年前在某个理发店剪过的平头,乌镇让时光倒流允许你在昏暗的灯光下再剪一次……即使乌镇商业化得片甲不留,但是这些“旧时光”依旧让人怀念又冲动。
露天电影似乎是停留在儿时里的记忆,在现在是很难看到的了。但是在乌镇,怀旧永远不会缺席。一面毫无装饰的灰墙,几条零星的农家板凳。一卷16mm的黑白胶片电影,一台电影放映机。在电影放映机机器特有的哒哒的抓片声中,流光溢彩的老电影就这样开始了。无论看客多少,放映员师傅都会摆放好工具,准时放映电影,从不罢工。这里没有时尚大片,也没有都市爱情片,有的只是那个年代古朴的记忆。
西栅街上有一家唯一的理发店,古旧的转椅、传统的工具,小小的面积,并容纳不了几张椅子、几面镜子,陈旧的装潢简直就跟儿时记忆里的一模一样。它迥然不同于如今满大街都是的美发店、发廊,却有着老时光里特有的宁静安详。看到这间店的模样,有没有一下子觉得时间好快?不知道如今的你是否还有勇气进去让大伯理个头呢?
创办于1903年的乌镇邮局、刻有“光绪二十九年”等字样青铜色邮筒……这个民国建筑风的邮局,带着厚厚的年代感,漆黑的铁门,伴着古旧的邮筒,就静静地呆着,好像几十年过去都不会变似的。来这里最大的意义莫过于盖一个乌镇专属的章,用手写上此时此刻在乌镇的心情,寄给远方的朋友。在信件逐渐没落的今天,幸好还有明信片可以让我们追忆慢通信的时光。
纯净的白点缀着深沉的蓝,质朴素雅的蓝印花布勾勒出水墨乌镇最古朴的一抹色彩。一把刻刀,一块刷过桐油的纸版,灵巧的手工艺人就可以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从花草树木到鸟兽虫鱼,从山水风景到仕女人物,精细而不失神色。蜡染过后的蓝印花布在晒场上随风舞动的场景是从前乌镇人家的日常。在古镇的日光下,它们闪闪发亮,散发着迷人的东方魅力,好像那些旧时光一一浮现。
在“前店后坊”型的乌陶坊里,除了可以欣赏各式各样的陶笛、陶瓷器具以外,还可以动手做一个陶制品。亲自抚摸细腻的泥土,在手指间捏造一个成型的小玩意,这种感受无异于女娲造人。对着完成外形制作后的乌陶绘画和贴花,就好像在给小姑娘上妆似的。待到干透的陶艺品入窑烧制,仿佛完成了一种仪式。这指尖上的乌陶文化,就是贯穿乌镇早期文明史的一本历史书啊。
在二水二街六分田的古镇,从前的乌镇人是靠种桑、养蚕、织布维持生计的,益大丝号就是杭嘉湖平原蚕桑文化的缩影。在益大丝号你可以知道坐在长6米高4米的大花楼织布机上,两人同时织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织布机上面坐的称上楼,是提花的,下面坐的称下楼,是织手。操作时上楼和下楼两人需同时工作的,缺一不可。当然,真正织一匹布要一百多道工序,从养蚕、收茧、缫丝到织锦,耗时三月有余,可谓“寸锦寸金“。
说到水上集市,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曼谷。但其实乌镇的西栅自古以来也有一个水上市场(也叫水市口)。清晨,雾还没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热闹起来,小船载着新鲜的蔬菜和家养禽畜来到四通八达的河道枢纽出售,两边的水阁里,茶馆、肉铺、小吃店、豆腐摊也早早地卸下了门板开张了,水乡的一天拉开了序幕。晚上水市口两侧的茶座、夜宵、烧烤店也好不热闹。
2011年木心走了,2015年11月16日木心美术馆开了。这个被称之为国内顶级的美术馆,它的设计来自贝聿铭弟子,馆长是陈丹青。几个木箱子造型的房子好像是装下了木心一生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木心美术馆内还有一间木质阶梯式图书馆,东墙整壁是逾百格书架,配置了62枚世界文豪肖像,并放置有木心《文学回忆录》说及的古今中外文学珍籍。在这休息、久坐、瞭望美术馆后院,极佳。
在人来人往的乌镇,有一种风景叫东栅的清晨西栅的夜景
与西栅相比,东栅少了那份人为的沉淀,多了一份生活化的气息——许多乌镇人依然居住在东栅。有人说,乌镇最温柔的一面,就在于清晨的东栅。这个时候,可以看到乌镇充满诗意的市井生活。晨曦洒落在青石板上,晨雾笼罩着河面。清幽的街巷里,骑着老式自行车的老人,坐在家门口吃早餐的孩童。来一碗地道的羊肉面做早餐,感受乌镇人一天的开始。
有人说,乌镇的夜,是我见过最美的夜。那种美,是桨声灯影的西市河,是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是枕水而居的人家,如果你错过了这些便只看到了乌镇的一半。但乌镇的夜又是一定要在晚上九点以后去看的,待西栅的游客慢慢褪去,整个西栅显得越发清幽。没有旅游团的吵吵嚷嚷,你能清楚地听到艄公的摇橹声,守夜人的巡更声……这份夜景,是撩人醉、忘了归。
在江南水乡的乌镇,有一种美食叫“有味道”
野火饭是乌镇的一种特色。茅盾先生曾这样描绘过:“‘野火饭’是家乡的一种便餐,用肉丁、笋丁、豆腐干丁、栗子、虾米、白果等,加上调料,与大米混合拌匀,煮熟即成,吃时再配以鲜汤。”在公社知青餐厅,你就可以亲手烹饪野火饭。公社知青餐厅本身是完全还原知青时代的场景:朴素的装修、穿着军装的服务员、搪瓷材质的集体大锅饭餐具、上山下乡灶头亲自做的野火饭。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那个年代的故事,还能尝到独有的味道,或许这也是你儿时记忆里的味道。
去乌镇怎么能不去似水年华,多少人就是因为《似水年华》才来的乌镇啊。可以在吧台,也可以露天,品上一杯红酒,看着夜色心已醉。有缘的话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明星,如果你有一天看见黄磊、何炅在这里喝酒聊天也不要惊讶,服务员会告诉你这在似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广府食肆的繁华来到江南,褪去了市井衣装,不闻鼎沸但见精致。开放式的厨房,除了厨师忙碌的身影,还有悬挂着的叉烧、生菜。你可以选择在室外邻水的八仙桌上,也可以上二楼,点一盘小巧玲珑的广式点心。当然,如果你急着赶路的话,来一碗叉烧饭最简单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