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木巴士
此时,我们正坐在书吧前的“院子”里,支起的幕布上正放着电影《时空恋旅人》,有人在聊天,有人在逗狗,另一边,还有人在车尾处独自看书……如果不进入到镜头中去,或许难以发现,我们此时正处于商场的露天广场中央。
△ 书吧前围成“院子”里
这是流浪书吧在温州瑞安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商场为期3个月的快闪活动现场。不同于以往商场的氛围,这里更像是社区广场,来往的人中总有熟人打招呼,孩子和宠物在这里也不会成为被”嫌弃“的对象。
△ 在车尾看书的丸子
丸子是一名幼儿园老师,目前正在暑假期间,每天晚上她都会来书吧帮忙,据说每天都无数调皮捣蛋的小孩光顾书吧,再皮的孩子在她面前都是“小绵羊”。不忙的时候,总是见她旁若无人的坐在车尾看书,甚至察觉不到我镜头的注视。
△ Joy和奴奴
Joy是一位英国留学生,今年是她的gap year,她选择在这快闪的三个月期间来书吧帮忙。当我带着奴奴(我们今年领养的萨摩)来到时,她们很快就成了好搭档,一起在商场的户外空间遛弯——嗯,顺便搭档减肥。
时不时有年轻的闺蜜或情侣冒雨结伴来参加“酒神马拉松”,据说,第一个完成在这个城市里的7家店喝完不同酒的参与者可以在书吧喝一年免费咖啡。
△ 前来打卡“酒神马拉松”的年轻情侣
而此情此景发生的背景,正是我们改造的书车——如花书吧3.0,也被亲切的称作流浪书吧。
流浪书吧
这辆车改造于去年5月。对于一间可以四处漂流的书店,我有着特殊的情结,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亲自去实现它。
这时候,C出现了——没错,就是单字大写C。她正是这辆移动书吧的委托人,是个和我同龄的女生。她运营着本地知名的吃喝玩乐资讯平台,同时是一间线下书店的主理人。
△ C正在制作手冲咖啡
移动书吧的内部
书吧的后尾门打开是饮品制作区,由于饮品吧台的阻隔,车内部形成了较为私密的阅读区——这和我一开始的构想不同。私以为停驻在户外的书吧,允许穿鞋进入会更加方便于客人,敞开后门也便于上下书车,和户外有更多的空间连接。
△ 书吧在改造的过程中
而C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认为脱鞋上车并不会成为人们亲近书吧的阻碍——直到我去了她的线下书店才理解,她的书店也是需要脱鞋进入内部区域的,这无形中创造了一种更加私密和稳定的氛围。虽然进入有一定的门槛,然而一旦进入人们就愿意呆上更长的时间,不会像逛商场那般走马观花,破坏了读书的氛围。而那些无意进入阅读区的读者,也可以在“院子”里休息,和车内形成相对隔离。也让我意识到,每个经营者都可能会有自己非常独特细腻的考量。
于是就有了现在书吧中间的阅读区——人们可以踩着温润的地板,慵懒的选择一本书,靠在角落里,感受被书包围的幸福感。
△ 需要脱鞋进入的书吧内部
车尾部的吧台是C的“饮品实验室”,她喜欢自己研究制作各种手冲咖啡、手工饮品。并且随着季节和地域的变化,书吧提供的饮品菜菜单也在随时变化。4月的时候提供凤梨冷萃,到了夏天她用自己腌制的梅子做成季节限定的梅子酒。除了看书的人需要饮品增添氛围感之外,也是书吧在路上能够维持收支平衡的一种方式。
△ 几天就更换一次的手写菜单
△ 我在书吧内享用C的手冲咖啡
吧台的内侧座椅是C的“御用位置”。她时时刻刻都抱着一本mac air,在准备书单分享、沙龙预告、探店指南(源于她的另一个身份——本地吃喝玩乐资讯平台的运营者)。同时胜任线上线下两份工作,需要有强大的心力和旺盛的精力,才显得毫不费力。也正是她这样按部就班、行动力极强的射手座姑娘,让我丝毫不担心书吧将来的“命运”。
△ C来车里的第一天就找好了属于自己的角落
在她第一次和书吧见面时,C表示自己是不可能独立将它开回家的。而在她尝试了第一个20km之后,她信心满满的表示,她可以毫无压力的一个人开回家去。在我们去上牌的路上,她一路把车开到120km/h,完全一副老司机的风范。
△ C第一次的书吧之旅
那天晚上,我们找了一处公园停车场,两个人在车里聊到深夜2、3点。我们聊书、聊我们。那是我第一次认真的观察她,在聊起她的书吧时,眼神是发着光的。那也是C第一次睡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回忆起那晚的经历,她写道:
“第一天住在书车里,最奇妙的是第二天早上,公园里开启晨练的时间很早,所以迷迷糊糊里就能听到外面的声响,远远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有点像白噪音,让我又很快地进入了下一段深度睡眠里。再下一次有意识,是太阳渐渐升起,整个人是被“暖”醒过来的,车库里渐渐也有新的车子进来,发动的声音,关门的声音,然后人走下来,路过书车的声音,莫名的紧张感,然后人们渐渐走远... 这种紧张-安全-紧张-安全的感觉,很像小时候捉迷藏。”
△ 在书吧睡的第一个夜晚
她说,这一切都突然给她一种现实感,一切都是真的,不是在做梦,我们都是实实在在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点一点地用时间填满现实。
小城青年之归处
C的第一间书吧,在一个小区顶楼的居民房里。很难想象,一家没有门面的书店是如何慢慢积攒到拥有几百个会员。在我看来,这在温州这样一个连咖啡店都卖炒螺丝的城市,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如今的如花书吧2.0搬进了一座老城区河道边三层的小白楼里。周围都是富有当地生活气息的居民楼,到了傍晚楼下还会准时开始广场舞,十足的接地气。
△ 老城区的小白楼——如花书吧2.0所在地
书吧的会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花瓣”,每年才入一次会。如此佛系的入会方式,是我为之惊讶的第二点。
这些会员中,有的人会在一段时间内频繁的光顾,有的人则像我这般,在返乡的几天内,作为一个喜欢的地方呆着。
△ 书吧二楼的饮品区,Matt在吧台前看书
Matt是瑞安中学的老师,我来的这天,他如若旁人的坐在吧台前看书,据说他也是书吧的常客,经常一个人独自来到书吧,点一杯饮品,一坐就是一下午。问起来,才发现原来他是Joy(前面在逗狗的那位小姐姐)的姐夫,在瑞安中学教书,是个地道的本地女婿。
△ 书吧三楼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来这里的人就仅仅看书和分享而已。偶尔晚上会有一些自发的弹唱/桌游的小聚会。
△ 书吧二楼
如果书看饿了,想留在书吧吃个便饭,书吧的员工会为花瓣们准备一份“今天买了什么菜就吃什么”的晚餐。有时候花瓣们在书吧一直呆到夜里不小心睡着了,店员也不会叫醒他们,在任何时候醒来他们会自己把大门锁上离开。
△ C在亲自制作食物
今年在我返乡时,在书吧做了一场分享,由于我的“突击造访”,原本固定在周四晚上的分享会【青年腔调】被临时的安排在了我回来的那个下午。来参加分享的一位花瓣说,书吧定期举办读书会和分享沙龙,她最喜欢的就是周四晚上的青年腔调,因为可以听到各行各业的人分享自己的独特经历。
△ 我参与的书吧沙龙
当天来参加沙龙的花瓣中,有的曾经在外地的大学学习和文学相关的内容,有的曾经在外地工作回到家乡,还有自己开视频制作公司的和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的。相同的是,在书吧他们能够找到志同道合,聊的上话的人。这其中有在一段时间频繁来往的人,也不乏一年只来一两次的人,她们是在微信上看了活动通知,被活动主题吸引而来。所以沙龙不在于形式,其内容对于书吧保持活跃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我的直观感受是,这样的沙龙显得十分的“学生气”,仿佛回到了校园时期的社团里,大家各抒己见,畅谈各个话题下的思考和见解。
△ 书吧沙龙
李良斌是如花书吧近期十分活跃的花瓣。他从事建筑工程方面的工作,平日里接触到的社交圈总觉得说不上什么话,他自认为是内向害羞,相对封闭的性格导致。直到成为书吧的花瓣,他一改往常的沉默,变得十分健谈和活跃。他觉得书吧的环境不那么商业和世俗,这和他的工作环境很不一样,这也归功于主理人对人群的筛选。一般来这里的人也都是有自己的事业但又有自己想法的人,和他们交流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认知。
他还聊道,前些年高知青年选择留在这座小城市的并不多,以瑞安中学为例,其毕业生有90%离开了家乡在外地工作。很多在大学时期曾在外地求学的本地青年,都觉得毕业后在本地找不到可以说上话的群体,而留下来的一部分,也都被家里人要求在体系里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这也是导致青年出走的重要原因。
大家也聊到这两年其实家乡的文化&创业氛围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有很多青年开始返乡在家乡创业,或者和家乡重新连结,像木墨的主理人、木艺工坊的主理人,都是从温州地区出来的。还有在江浙非常有号召力的青灯市集,每年都能吸引到许多外地的摊主赶赴温州参与。——“原来只是以前看不到,其实年轻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创业的越来越多了。”
让书吧流浪起来
在接受这次委托时,我也一直有疑惑,要知道一家固定地点的书店都是很难盈利的,为什么我们需要移动书吧?它是否能够维持收入平衡,以及过了新鲜期还能走多远?
△ 坐在书吧前的乐队小姐姐
C说,虽然我们有固定的书店,但是书店面向的群体比较有限,很多知道我们的人一直都没有实际进去我们的书店,他们会觉得这个固定空间是有群体和标签的,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不够“文艺”或者害怕社交。其实我们并不只是欢迎“文艺青年”,我们希望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书吧在一个开放式的空间里,可以让来的人没有束缚感。这是书吧2.0所不具备的。
△ 前来打卡书吧的学生
由于长期经营本地号,C沉淀了非常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她想要把这些资源连接起来做一些对本地文化更有意义的事情,也考虑过“连锁店”的方式,但思前想后都觉得不合适。正如这次在社区商场为期三个月的快闪活动,正是她的一次新尝试——也被她自己戏称为行为艺术。
除了本地的连结,更重要的是书吧的“流浪”属性。之前C去广州的时候,就和当地咖啡馆的主理人青青“以咖会友”,在书吧交流手冲咖啡的各种制作方式。她说,带着书吧出去,我可以更方便的和当地有意思的人交流。书吧是我的依托,进来的人能够很快的认识我。
△ C和青青在一起探讨手冲咖啡的冲泡方式
在今年四月份,C和我一同参加了在杭州植物园的Plant B森林市集。
△ 松木Van和如花书吧3.0
在这次市集上最受欢迎的是盲选书盒。关于为什么选择盲盒的方式,C解释道:“线下实体卖书这个事情我想过,我知道太难了。所以我们的卖书方式,是放在盲盒里,每个阶段我们会定一个主题,针对主题的一些关键词,定一批书单,放在车上,和咖啡/其他饮品一起售卖。这个事情很神奇,就好像薛定谔的猫,在盒子打开之前,它有10000种可能,但你打开了它,它就立刻变成了你的那一本。你希望是怎么样的,它就有可能是怎么样的。”
△ 这期书盒的封面灵感来自《小王子》
△ Plant B的活动现场,photo by 如花书吧
△ 李良斌在现场跟客人推荐瑞安的美食地图
作为书吧的“忠实花瓣”,李良斌特地请假从温州赶往杭州参与市集,那次活动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在小城市不经常有这样有趣的活动,跟书吧一起走出去,也是生活在小城中的青年保持“新鲜”的方式。
△ Plant B的活动现场
当我问C将来有什么计划时,她说她会每次带不同的花瓣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目的地可以是远方的一场交流活动——她做了很多本地的文化周边,把本地文化带出去,也带花瓣们见识更多外地有趣的人和事。
也可以是一次山野露营。今年元旦我接到C的电话,咨询我一些充电相关的事宜时,当时她和花瓣们正在山上露营过夜。带着书吧去流浪——除了工作,更是她射手座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天性使然。
△ C带着书吧出现在厦门的木墨市集
流浪书吧
流浪书吧建立起了我和家乡的另一种连结,就像诸多生活在外地的温州青年一样。这也是我们从现在经营的事业中所汲取的重要收获——连结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以及不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