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房车旅游浪漫经历
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记实

作者简介:
杨祖兴,男,1950年6月生于浙江台州前所。学过裁缝,当过兵,曾在国营单位供职。2005年开始把“家”安在车轮上,开着一辆由小型面包车改造的“房车”四海为家,过读书、旅游、创作的自由生活。
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各地文艺刊物,曾多次获奖。出版有诗集《心灵港湾》、《迟开的月季》、《海之歌》和散文集《人生如旅》等著作。
《带着家旅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写房车旅游生活的书。
做颗行星走天下(代序)
我是个极普通的人,人生目标也很简单:有房住,不去追求别墅大厦;有饭吃,不去追求花天酒地;对于名利,我看得很淡;对于金钱,我决不会无休止地去聚积。
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虽然一出生就看到了红旗,但小时候吃过糠挖过草根。初中正要毕业,读高中上大学的梦还没来得及做,就被“红色风暴”刮出了教室,上街破“四旧”斗“牛鬼蛇神”写大字报。瞎闹腾了几年,政治风向转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同代人正在广阔天地里“滚泥巴”的时候,我穿上了军装。当了十年兵,提了干,从此脱离了农村。后来转业到国营单位捧铁饭碗,毕竟这铁饭碗来得不容易,很让同代人羡慕。但我的工作和事业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开会,不必劳心劳力,每月八号都会领到这么多工资。大家无所事事,就把多余的精力放在勾心斗角上,追梦的本性也渐渐“修炼”没了。如果用一句不十分恰当的话来说,我的宝贵生命就是转圈子:早上从家门口转出去,晚上从外面转回来。要说人和人有所不同,那就是各人的圈子大小、远近或圆滑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不能否认,社会上不少人就羡慕和追求这样井然有序的工作,大多数人也都习惯于这种安安稳稳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人生存在的社会价值。不过,我常常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某种不习惯,甚至有点“另类”,总想着出去走走,看看外面世界,让生命多些风采。当时我国还很穷,大家都忙着解决温饱问题,很少有人专门外出旅游,甚至报纸电台都不提“旅游”这个词。没人旅游就自己旅游,为什么做人非要随大流?我开始就利用节假日,带了老婆孩子在台州范围内转,早出晚归。接着春节也不在家过了,全家一起到外面“疯”去,一年“打一枪换个地方”。我和妻子都是工薪族,两人的工资除了应付家庭的日常开支和培养儿子读书外,余下的钱全用在旅游上了。
刚刚翻过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张日历,我所在的企业进行了彻底的“脱胎换骨”,厂门口的国营招牌一下子变成了劈柴,我们都含着泪水走出了工厂大门。绝路也许是一种机遇,我重新设计了自己的天地,提前拥有了真正的自我。半年后,我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当了四年的“白领”。钱是好挣,却增加了不少白发。2005年上半年,我“金盆洗手”与赚钱的生涯彻底“拜拜”。宝贵的时间属于自己了,我要找一种自由自在的我想过的生活。人嘛,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总不能窝窝囊囊的回去。
晚年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最要紧的是把握好过一天少一天的最后一段光阴。如果为钱,或者为子女的房子、车子去发挥“余热”,那是大可不必。人生是单程旅行,没有回头路可走,没有后悔药可吃。光阴像长江流水,把握不好就会空流而去。当然,我所说的把握住光阴就是平衡心态,是明智,是提高“活”的质量,是心灵上的充实。不能光看着涨价、腐败、偷盗、卖淫等社会问题整天生气,也不能整日搓麻将、喝茶聊天打发空虚无聊。我们与生俱来都善于“背”东西,老了,有些东西该放下的就要舍得放下,不能“背”得太累,让自己最后轻轻松松地闪一下光。
怎么闪光?由于各人的观念、学识、经历、爱好和家庭状况不同,让晚年时光灿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那么,我该如何设计一种永远保持好心态的晚年生活呢?无疑是外出旅游。也许向往外面精彩世界是人的一种共同特性,儿时,不少人都曾做过周游世界的梦。长大后,大多数人为谋生或事业奔波,外出旅游成了可有可无的业余生活调味品。我不,我的心底里总涌动着“不安分”的潜流,总希望过一种自己想过的生活,总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那种跟旅行社走,或三五知已相约出去,几十年来跑得不少了。要玩就玩别人没玩过的,那就是把“家”安在车轮上,走到哪玩到那住到那,不是玩几天就回家,而是把旅游当作一种生活,做一回无拘无束的活“神仙”。让情感自由飞翔,让生命与太阳并肩同行。
话说回来,带着“家”走,首先得有车,还会开车。可我除了决心和勇气外,没有车子,也不会开车,怎么办?我这个人主意一定,就会想方设法去努力。首先去汽校报名学驾驶,过了三个月,驾驶证拿到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买车,买什么样的车子呢?如果买经济型轿车,交通工具有了,住宿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理想是:把“家”安在车轮上,能走能住,花钱要少。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车子称为房车,我曾在欧洲各国见过。当时我不知道国内市场有没有?即使有,肯定不便宜,凭我的经济实力也是买不起的。经过反复比较和考虑,2005年9月,我花了3•85万元买了一辆长安SC6371A小型客车,然后改造成了能走能住的简易“房车”。它虽然没有真正的房车那样舒适豪华,也算得上一个安在车轮上的“家”了。
“房车”有了,是不是像自己设想的那样实用呢?能不能高高兴兴出去愉愉快快返回呢?我不知道,当时我也没有看到这样的先例。对了,出去试一下不就知道了?说走就走, 2005年10月,我第一次驾着自己改装的“房车”在浙江的中西部转悠了一圈,历时9天,积累了不少带着“家”旅游的经验。不久,又到上海和江苏转了22天,沿途还对所有的费用进行了登记,比跟旅行社出去要省五分之二左右,夫妻俩靠退休工资完全负担得起。更主要的是自由方便,去哪里?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返回?完全凭自己的心情。只要心里高兴,尽管放心去玩,不必惦念着找旅馆赶班车,玩到天黑也不要紧,干脆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住下。带着能走能住的“家”不仅心里踏实,还能把“点”游变成“线”游,增加了驾车乐趣,全方位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同时也提升了生活的质量。
开拓了一条灿烂的生活之路, 就让人生的小船最后漂漂亮亮的冲一次浪吧。自从2005年9月有了“房车”以后,我和妻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行星”,4年多来走南闯北50000多公里,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四海为家。
这本《带着家旅游》是继我的《人生如旅》一书之后的又一本旅途经历和见闻。有所不同的是,《人生如旅》写的是我三十多年的漫长游历,而《带着家旅游》写的是我2008年和2009年“房车”旅游生活的沿途经历和见闻。这二年驾着“房车”走了不少地方,经历了不少事情,为了叙述方便,我仅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2008年春季的祖国大西南之旅、2009年春季的北方之旅和2009年秋季的浙江、安徽和湖北之旅,这三次驾着“房车”远游共涉足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时109天,行程21000公里。
旅游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使人生在行走中辉煌。
我愿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一样开着房车上路。
杨祖兴
2010年6月28日于台州市椒江
INDEX目 录
做颗行星走天下(代序)
第一卷: 纵情大西南
不起眼的珍宝
风光无限天游峰
忘情虎啸岩
福建沙县小吃
三明麒麟山遗韵
碧水丹山话桃源
寂寞的鳞隐石林
红色之都瑞金
雪灾之后上井冈
大山深处寻踪
湖南炎陵祭祖
游完湘山公园,开车到郴州
第一次在飞天山看到悬棺
再游郴州苏仙岭和龙女寺
边走边玩到阳朔
阳朔山水甲桂林
春访桂林两江四湖
历尽艰险到贵阳
开门见山贵阳市
安顺黄果树瀑布
从贵州到云南昆明
跟团游九乡
迷人的大理
纳西风情丽江游
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
西双版纳野象谷
做了一次傣族新郎
返回昆明,夜游民族村
春城无处不飞花
从云南到四川的攀枝花
西昌的邛海和泸山
穿越乌斯河大峡谷
到了峨眉没上山
冒雨拜凌云
浣花溪公园和青羊宫
遥远而朦胧的成都
独步千年武则天
从广元玩到汉中
过秦岭,游西安大雁塔
世界奇迹兵马俑
临潼的秦始皇陵和华清池
洛阳王城公园赏牡丹
郑州会战友
走马开封和商丘
亳州的曹操和华佗
合肥的环城风景区
包拯的后事初探
第二卷: 放歌长江北
从江南到江北
孙猴子没住在花果山
清洁漂亮的日照海滨
琅琊台上忆始皇
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尽兴崂山人不老
从海阳到西霞口
漫步天尽头
甲午故地刘公岛
蓬莱市抒怀
潍坊看风筝
沧州铁狮子
去北京看鸟巢
路过唐山说地震
海滨小城北戴河
放歌天下第一关
人生能有几回首
寻梦沈阳北陵
到自己战斗过的地方看看
承德的小布达拉宫
避暑山庄春雨寒
百里风光百里情
大同的九龙壁和善化寺
活着的云冈石窟
走进应州木塔
登上北岳天地宽
香火缭绕的五台山
四月春风到晋祠
乔家大院的思考
岁月悠悠平遥城
去邯郸的路上陷了车
靠成语典故走红的城市
济南的趵突泉
“五岳寻仙不辞远”
回眸孔子故里
冒雨走进微山湖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
自古淮安多人杰
第三卷: 潇洒走天下
说说东阳卢宅
万种风情在五泄
西施故里说西施
桐庐山水总含情
湖光山色秋方好
“江南悬空寺”大慈岩
溪诸葛八卦村
神奇的龙游石窟
山间小城古歙县
“登黄山天下无山”
九华胜景在天台
九华山的肉身文化
百岁宫和回香阁
安庆的迎江寺和黄梅戏
我眼中的天柱山
留在白帽的记忆
悠悠武汉黄鹤楼
附录:
关于《带着家旅游》答记者问
陈向阳: 驾着”房车”去旅行
王海红: 安在车轮上的“家”
后记
第一卷纵情大西南

相逢就是缘
送给朋友一路春光秋色
时间: 2008年2月24日至4月12日,历时49天。
行程: 9920公里。
路线: 台州—温州—福安—浦城—武夷山—沙县—三明—永安—瑞金—赣州—井冈山—炎陵—飞天山—郴州—宜章—连州—贺州—阳朔—桂林—三江—榕江—凯里—贵阳—黄果树瀑布—晴隆—昆明—九乡—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昆明—永仁—攀枝花—西昌—雅安—峨眉山—乐山—成都—广元—勉县—汉中—西安—临潼—华阴—灵宝—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亳州—合肥—芜湖—广德—湖州—台州,途经12个省(自治区)。
不起眼的珍宝
自从有了“房车”以后,心越来越野,路越走越远。
虽然外出旅游没有待在家里舒服,但“昨夜在闹市,今日住海边。明天家哪里?遥指白云端”的快活浪漫生活你不喜欢吗?开着房车四海为家,能使每一天的早晨都不一样,所有的日子都在自由的情调中闪光。
2008年春节还没有过爽,我和妻子就准备起来,这次把目光瞄上了祖国的大西南。在外面走得多了,经验也丰富了,山高路远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什么好怕的,带着“家”走,什么都不用担心。
2月24日,我们把事先装满旅游和生活用品的箱子搬上车,放倒后面二排座椅,铺好被褥,我的长安小型客车又恢复了“房车”的风采。接着,断掉家中的水、电和煤气,关好门窗,把房门钥匙交给我的妹妹,就和妻子一起上路了。
我们是2 月26日驶到武夷山的。路上为了看富春公园,在福安住了一夜。为了看清源村的鲤鱼溪,在浦城的下沙村又住了一夜。武夷山是个大景区,一天根本玩不转。怎么玩?我和妻子根据景区分布,计划玩三天。听人说武夷山里长着几棵极有名气的大红袍茶王,甚至连它的传说也是那样的神秘和芳香。好吧,先去看看闻名遐迩的茶王大红袍。

到武夷山的第二天一早,我们背了旅行包,急不可待地直奔大红袍而去。
大凡有了点身份地位,就会摆起架子来,不大轻易让人见到。没想到这六棵比金玉还珍贵的大红袍茶王,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的崖壁上,要走不少崎岖的山路。既然慕名而来,还怕走这些山路吗?
透过淡淡的雾气,朝阳洒在挺拔的丹峰上,小鸟一边飞翔一边鸣叫,武夷山的清晨十分水灵。走着走着,只见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块鹰嘴岩,形状酷似雄鹰的尖喙。不错,是一只鹰,但它是一只孽鹰。一次王母带着金童来游武夷山,正给金童喂奶时,在山上修炼的孽鹰飞了出来,叼走了王母的一只乳头。王母是好惹的吗?她立即招来雷神劈下孽鹰的下颌并点化成石,从此这只孽鹰就永远僵立在此。不要上当,把你的视野开阔一点,两边的大山是巨鹰的翅膀,它正想飞往别处呢。
到了“水帘洞”,看过“三贤祠”和“水帘晴雪”瀑布后,没走多远就开始进入九龙窠。还没走到“大红袍”,感觉天地有点异样了。险峻的丹崖突然神气起来,空气中弥漫着绿树和青草的芬芳,路边曲曲弯弯的淙淙溪水像大山在歌唱,活灵活现的九条岩龙静伏在山溪边。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一切都像动画一样在我的眼前展开。我似乎看到了造物主特别青睐的“人间仙景”,我似乎闻到了浓醇的“大红袍”茶香。
我们民族的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唐朝开始掀起了煮茶品茶的风气,渐渐演变到“斗茶”,王公大臣及文人乐此不疲。后来发展到民间成为一种习俗,如以茶供佛祀祖,请人到家里喝茶,来客敬茶,举办茶会,茶艺表演等等。到了这个境界,喝茶不仅仅是解渴,主要的是品,是修身养性,是一种礼仪,是一种意蕴深刻的文化。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因茶树依附岩石蓄土生长,吸收了丰富的矿物质,使茶叶独具岩骨花香,故称“岩茶”。“大红袍”是岩茶中的姣姣者,它因奇妙的韵味誉为万茶之尊,宋朝时就成为皇室贡品,世人将它和杭州西湖的龙井茶相提并论。到了元朝,官府在武夷山专门辟了“御茶园”,所产的茶叶上贡朝庭,历250多年从未间断。明朝开始,武夷岩茶就畅销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茶的总称。

我们走到一处稍许开阔的峡谷,只见山边有茶室、小亭和几根石柱,石柱上刻着说明文字,这就是“大红袍”茶王的立足宝地。顺着崖壁上刻着的“大红袍”三字看过去,六株枝杆粗拙的茶树就生长在暗红色的石臂上,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周边用石头围着,看上去像个盆景。这些茶树饮露沐风,日晒雾浸,历经了300多年,这就是“大红袍”的母树,誉为茶王。别看它们普通得像附近的茶树一样,年产量也只有几百克,但它们身价百倍。传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同志送给他四两大红袍,尼克松私下抱怨老毛小气。周恩来同志知道后对尼克松说:“主席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说明了情况,尼克松听后肃然起敬。据说2005年4月在武夷山的茶叶拍卖会上,20克母树大红袍拍出了近20万元的天价。一万元一克茶叶,比黄金还要贵几十倍,你听说过吗?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大红袍”的母树是武夷山的珍宝。话说回来,我不否认这是一种人为炒作,拍卖双方拍的不光是几十克茶王的茶叶,他们拍的是一种名气,是一种气度和境界。2007年9月,武夷山市政府正式宣布,名满天下的“大红袍”母树停止采摘,对它实行特别的保护管理,使其“延年益寿”。从此,这些“茶王”就成了国家的一级古树名木,还投了高额保险,一天到晚都有专人看护。
“大红袍”茶王的现实竟是这样的不可理喻,一方面是神话般的身价和传说,另一方面又普通得和周边的茶树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以至于我们来的时候兴致勃勃,一路上总在揣测它的粗壮挺拔样子。怎么也料想不到名气如此响亮的武夷山茶王,第一眼看到心就凉了半截,想象的空间里竟然留不下半点神秘的感觉。此刻的心情可用当地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看不甘心,看了却要遗憾终身”。看过之后,人们很自然会问:它是真的“大红袍”母树吗?
我历来喜欢刨根问底,除了对“大红袍”的母树心生疑云外,还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绿油油的茶树,为什么起“大红袍”这个名字呢?跑去问几个“茶王”的守卫者,他们心情不错,给我讲了个故事。说是明初有个举人上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突然腹痛不已,昏倒在路边。天心寺僧人就泡了一杯茶让举人喝下去,救生醒了举人,后来举人赴京考上了状元。新科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的是一株茶树,状元就到崖边焚香礼拜,并脱下大红袍盖在茶树上,后人就将这茶树叫“大红袍”。现在,人们利用无性繁殖技术,成功培育了几万亩下一代的大红袍。春回大地,茶树上绽满紫红色的新芽嫩叶,远远看去,仿佛成千上万件“大红袍”在春风中飘拂。
不过我想,倘若没有这许多关于“大红袍”的种种传说和炒作,这些普通的岩茶还会有如此妙不可言的韵味吗?还能拍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价吗?
别想多了,下午还有时间,到九曲溪坐竹筏漂流去吧。大自然是避开世俗的港湾,在青山绿水间遨游,会找回真正的自我。
晚上就在九曲溪旁的“漂流大排档”前安家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