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们终于见到了侯哥引荐的另一位老乡——董哥。董哥在勐海已经十年多了,娶了爱伲族的妻子,有一个十岁的可爱女儿。今天邀请我们去寨子里参加爱伲族的嘎汤帕节,体验原汁原味的爱伲风情。
寨子里的路很难走,董哥建议我们别开房车,坐他的车进寨。全程一段水泥路一段泥路,泥路那一截连会车都比较困难,又是急弯+陡坡,一边是山,另一边就是悬崖,坐在车上心一直都是吊着的。
不到二十公里的路,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就看到了爱伲人的原始民居,这里是董嫂长大的地方。
董嫂告诉我们,爱伲人的房子都是木头修建的,二十年左右就要重新修葺一次,这所房子距离上次修葺已有十几年了。那时她的父亲还在世,寨子里的房子几乎都是父亲参与修建的。董嫂父亲修房子的口碑很好,却唯独修不好自家的房子。
院子里有一颗古茶树,没有人知道他的具体年龄,据董哥估计,这棵树至少有一百多年了。
寨子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茶叶,房子旁边这个木质的建筑就是专门用来晒茶叶的。地上堆放的那些柴,它们的使命就是在即将到来的三月,把新鲜的春茶炒干。
爱伲人的民居和其他吊脚楼一样,地面一层用来储存杂物、圈养牲畜。生活起居都在二层,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
二楼还有一个阳台,日常接水、洗衣、洗菜都在这里。
阳台上的风景很好,看着满眼的绿色,让人忍不住想深吸几口这里干净的空气。
进入客厅的门头上,一边绑着一块蜂窝,另一边绑着一把朝天椒,象征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客厅里,女主人们都在忙碌着准备今天待客的美食。据说爱伲人的火塘是永不熄灭的,希望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家业和人脉生生不息。
一张摆满了糯米粑粑的桌子。爱伲人的糯米粑粑和我们的饺子是一个地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
因为没有窗户,所以屋内比较昏暗,白天也需要开着灯。屋顶上有几处装有玻璃的天窗,阳光透过天窗洒进来,可以照亮房间的一角。
因为这里平时只有董嫂的母亲一人居住,所以屋内设施略显陈旧。墙上的甜蜜的结婚照,是董嫂的弟弟前几年结婚拍的。
弟弟是爱伲人,弟媳是傣族,据说他俩打破了各自寨子里爱伲人和傣族不通婚的传统。
每一家爱伲人房门后,都会挂有各式各样的刀具,在用来辟邪的同时,也方便拿取,平时砍柴、割草等都用这些刀具。
这个是芭蕉树的树干,可以剁碎了拿来喂猪。
客厅的另一侧,有一把梯子通往屋外
那些尖顶新房,就是邻居了。这里每家都没有院子,这些简易搭起的树枝,就相当于两家的院墙。
午饭时间到,先来看看大家没见过的——剁生,就是拿新鲜牛肉里最嫩的一块,剁细之后加入葱姜蒜等调味料搅拌,作为烧牛皮、肉类等的蘸料。入口有股牛肉酱的香味,这是爱伲人最得意的美食,通常只有节日才会烹制。
其他的菜式都比较平常,但胜在全部都是原生态绿色食品。
爱伲人的嘎汤帕,从一月一日开始,到一月三日结束。每家每户互邀吃饭、喝酒。从早上喝到中年,再从中午喝到晚上,从寨头串到寨中,再从寨中串到寨尾。大家互相传递祝福,唱歌喝酒,特别热闹。
我们是第一波客人,下图中靠入口做的那三位是第二波。
这是第三波
这是第四波,还有第五波忘了拍照。
饲养员在第三波刚开始的时候就被放翻了……
每一波客人离开的时候,都会收到阿姨送的回礼,就是那个红色的袋子。这是热情好客的爱伲人的习俗之一,你来我家热闹,我就送你礼物。
我们也收到了阿姨的回礼,红色袋子里装的是用芭蕉叶包起来的糯米粑粑和一大袋茶叶。
今天还听董嫂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傣族、爱伲人、汉族的三位祖先一起出远门,傣族人的祖先把文字写在身上,爱伲人把文字写在牛皮上,汉族人把文字记在脑子里;后来三人一起过河的时候全都湿透了,大家围在一起烤火。
重点来了,傣族祖先身上的文字被水冲的歪歪扭扭,所以傣族的文字变成了现在的模样;爱伲人的祖先在把牛皮烤干的时候,发现牛皮越烤越香,最后没忍住就给吃了,所以爱伲人现在没有文字;被记在汉族人祖先脑子里的文字,最终被完整的流传了下来。
辰哥一去就和董哥的侄女玩到分不开,俩人看看小鸡、干个杯、吹个泡泡、你追我赶……整个房子都是他俩的笑声。
第一次坐上实体拖拉机,开心到飞起!
寨子里的其他建筑也都大同小异。
夜幕降临,寨子里的欢声笑语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最后,祝各位爱伲人嘎汤帕节快乐,祝我们元旦快乐!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能像爱伲人的火盆一样,红火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