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

21世纪房车
21世纪房车 · 发布于 2012-12-01 19:43

济南的趵突泉

我们是5月11日下午从邯郸开车到济南的。270公里路,到济南已经下午5点了。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安家地方,就住进汇源宾馆。晚饭后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然后站在窗内望出去,潇洒的济南城仿佛散发着一股蓬勃的青春气息。

第二天一早,我和妻子坐公交车去市中心的泉城广场。广场大气漂亮,可以说是我见过的那么多城市广场的佼佼者,有名的趵突泉公园就在广场的西边。

有人统计过,济南城内有72泉,最有名的要算趵突泉了,誉为“天下第一泉”。不过,我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嘀咕,我已经看过好几个地方的“天下第一泉”了,花40元的门票进来看,但愿这趵突泉的“天下第一”不是自封的。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

山东人很实在,济南趵突泉的“天下第一”不是自封的。公园正门内外匾额上的“趵突泉”、“激湍”金字牌匾就是康 熙和乾 隆祖孙俩题的,这两位帝王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墨迹洒遍大江南北,但同时为一眼泉水题匾的,恐怕只此一处。据说康 熙皇帝南巡到济南,品用了趵突泉水后赞不绝口,遂赐名为“天下第一泉”,从此趵突泉益发出名。

进了公园大门,没走多远路,到了。只见许多游人围着一个长方形水池,池水满盈盈的清澈见底,水池中有三股水向上喷涌,这就是被世人赞了几千年的趵突泉。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2

我们的运气不错,最近一段时间老下雨,地下水量充足,三股泉水似乎憋足了劲向上喷吐,特别壮观和生动。这些泉水仿佛是地底下渴望自由的精灵一齐挣脱锁链奔涌出来,充满活力和朝气,永不疲乏和退缩。它又像三簇盛开的雪浪花,总是那样的亢奋和激昂,那样的活泼和鲜灵……哦!趵突泉,你分明是活灵灵的生命。如果没有你,美丽的济南也许会衰老,古韵悠长的齐鲁大地也许不再飘香。

我痴迷地望着那喷珠吐玉般的泉水,脑海里渐渐涌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他们在泉水边流连忘返,是那样的兴奋和忘情;他们纷纷泼墨挥毫,留下了数不清的诗赋墨宝。这股泉水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春秋》一书中关于鲁桓公和齐襄公在泺水源头谈判的记载,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泺水源头就是今天的趵突泉,那时叫“泺”。后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作过描述,当时因泉边有座娥英庙,就称泉水为“娥英水”。后来人们给它起过不少名字,什么“三股水”、“温泉”等等。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任济南知州时,偷闲常来看泉,他写了一首赞美泉水的七律诗,题目就叫《趵突泉》,这是最早出现的“趵突”泉名。也许他是根据泉水汹涌喷吐的状态和声响起的名,形象生动而充满诗意。从此以后,“趵突泉”就一直叫到现在。这是个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字,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喊着这个名字而趋之若鹜的。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3

趵突泉的泉眼正面是观泉小亭,叫观澜亭,亭边立着“趵突泉”和“第一泉”二块石碑。也许游人太多,嘈杂声把泉水喷涌的声音都掩没了。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4

趵突泉周边还有20多眼泉水,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如金线泉、漱玉泉、马跑泉、柳絮泉等等。这些泉水有的争相喷涌,有的暗自流动,有的从池底的细沙中冒上来,伴着一串气泡连到水面,这些气泡看上去像珍珠,一个个晶莹剔透。漱玉泉就在趵突泉的近旁,相传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就住在漱玉泉的边上,她经常坐在泉边掬水梳妆和构思佳句。现在的漱玉泉围了石栏,池水碧清平静,小鱼停在水中,如凝固在水晶玻璃里一样,很生动。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5


离开趵突泉公园后,我们去了五龙潭。五龙潭也是个公园,是济南最深的一眼泉水。接着去了大明湖和千佛山。千佛山如绿色的画屏,勾勒出济南充满禅意的城市风骨。而号称泉城明珠的大明湖,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边,确也柳荷辉映春光万斛。它们和散落在市内的四大泉群情思相连,由绿色如带的环城公园串起,摇曳出千种姿态,万般风情。最后,我们徜徉在芙蓉古街上,追踪历史名城的千年脚步,体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风情,触摸千年古城的青春律动。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6

我们坐公交车返回汇源酒店已经下午4点,就开车告别济南,进入103省道往前驶十几公里就是柳埠镇。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7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8

靠成语典故走红的城市

在中国,一本书写红一个地方,一部电影演红一个地方,一个故事说红一个地方已经不足为怪。甚至一首诗就点亮一个地方,一首歌就唱红一个地方。但靠成语典故走红的地方却很少,也许邯郸是个典型。历史赋予邯郸千年盛衰的文化底蕴不排除两句流传很广的成语,这就是“邯郸学步”和“黄粱美梦”。不光中国,连东南亚国家几乎都家喻户晓,因为《黄粱梦》早就上了这些国家的舞台,还编入了日本的小学课本。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9

只要走进邯郸这座城市,谁都会想起这两句成语。

4月11日雨晴了,很凉爽。黄粱梦是个村子,在邯郸市区的北面,17路公交车到底就是。村子较大,民居很有特色,吕仙祠就在村的南面。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0


吕仙祠是北方名气较大的道观,它是根据唐代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故事建造的。祠分前、中、后三院,主要建筑有钟离、吕祖和卢生三大殿,近年来还建了个“中国名梦馆”,展出的是梦文化。据说我国文人写过有名的梦3000多个,名梦馆中展出了30多个,看看有点新鲜。

当然,最吊我胃口的还是吕仙祠里的卢生殿。卢生殿并不大,殿内的设施也很简单,正中的青石上侧身卧着卢生,真人大小,两眼微闭,似乎还在做着黄粱梦。殿内的墙壁上描绘了卢生所梦的内容,说的是这位老兄在黄粱梦的一家客店遇见道士吕翁,他向吕翁说起自己怀才不遇和贫困潦倒的境遇。吕翁见卢生欲睡的样子,就拿出青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马上进入了梦乡……朦胧间卢生娶了美丽富有的姑娘,不久就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直至户部尚书。虽然他也曾遭受诬陷而几经沉浮,但最终受到皇帝的赏识,出将入相,封为燕国公。他生有五个儿子,个个高官厚禄。卢生儿孙满堂,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直到80多岁病死。临断气的时候,卢生惊吓而醒,坐起来一看,客店里一切如故,吕翁仍旧坐在自己的身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卢生吃惊地说:“我难道在做梦吗?”吕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生所经历的不就是一场梦吗?”卢生怅然若失地过了好久,最后大彻大悟如梦初醒,一再拜谢而去……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1

也许卢生最后悟到的是富贵荣华如梦一般转眼成空的传统观念,正如卢生殿前那副楹联说的那样: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为古人。极富人生哲理。正因为这样,《枕中记》问世以来,这个梦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如唐代的《南柯记》,宋代的《南柯太守》,元代的《黄粱梦》,明代的《邯郸记》,后蒲松龄又写了《续黄粱梦》,据说卢生的梦对《红楼梦》也影响颇深。一千多年来,这个梦常常被有些人当作人生的忠告。不管怎么说,卢生做了个梦,却梦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成就了一种梦的文化。

我们都做过梦,自然也做过卢生那样的梦。我认为爱做梦不一定是坏事,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梦中往往都能实现。当然,如果仅仅做做美梦也就罢了,偏有人要把这些美梦当作人生的目标去奋斗。那么,他就要加倍地付出。现实当中,有的人的付出是有收获的,有的人则打了水漂,这就要说到“不可强求”和尊重现实的道理。做人,必须在现实中做。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2

人生在世,确有许多不易。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你是富豪大商还是乞丐穷汉,各有各的难念之经。若能从这里领悟到人生哲理,修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宽阔胸怀,对自己或者对社会都将是有益的。

离开黄粱梦吕仙祠,坐17路公交车返回市内北关街,去学步桥读另一句成语“邯郸学步”。

横跨在沁河之上的学步桥是一座三孔拱券的古石桥,全长35米,宽8.3米,目前仍在使用,只是桥两端立了石桩,不准机动车通行。学步桥结构坚固,桥两边有石栏,栏柱上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栏板上浮雕人物走兽,形式美观。学步桥阅尽人间春色,目睹世事变迁,忠实地向后人诉说着“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这故事说的是一个燕国青年跟邯郸人学走路,结果不但没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故事情节很简单,同样极富人生哲理,几千年来一直被当作一种人生的忠告,流传极广。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3

在我国,关于桥的典故不少。江苏淮安有一座“胯下桥”,张良有“圮桥拾履”的故事,西汉的司马相如也有个“司马题桥”的典故。当然,还能列举出不少。这些桥本来都很平常,由于与历史名人一掺和就名满天下了。不过,这燕国青年不是历史名人,他是模仿不到位而爬回去的失败者。只是他能够给后人一些启示和忠告,人们还是没有忘怀他。

邯郸是战国时赵国都城,栉风沐雨二千多年还只混到个县级市。不过,它留给我们的两句成语,却使数不清的人从中得到教益,驾驭人生的小船驶向辉煌的彼岸。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4

岁月悠悠平遥城

从乔家大院到平遥很近,感觉没踩几下油门就看见了青灰色的古城,不用问路一直开到南城门的停车场。

平遥县城不全在古城里,古城外面还有一部分,当地人叫新城。新城相对来说现代一点,楼新路宽,那些经济好一点思想现代一点的人喜欢住新城。

说到平遥的古城话就长了,有人说是西周名臣尹吉甫在公元前800多年率军反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驻军在平遥并夯土筑城。这种说法也能找到证据,现在古城的东门还有尹吉甫的祠堂、坟墓和点将台,当然是真是假很难说了。到了明初,这才确确实实把平遥城修建成了今天的样子,从此以后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雄风犹存。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5

这平遥古城有点怪,城墙高10米,底宽8米多,周长6.2公里,形状像只大乌龟,俗称“乌龟城”。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古井为龟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的积水都要经过这里排出。东西四座城门双双相对,犹如龟的四足。

走进封闭的古城,发现城内的所有建筑都不高出城墙。历史上留下来的民居大多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四合院,还有少数乡土气息很浓的砖砌的窑洞式民宅,一溜儿铺设开去,仿佛是古民居的展览馆。住在这些古民居里的人都很悠闲,像歇息在古树上的小鸟一样与世无争。转过几条街,到了古市楼。古市楼在古城的中心,是古城唯一的高层建筑,它高耸挺拔,色彩艳丽,在周围灰色的民居中,似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6

平遥古城的布局井井有条,以古市楼为中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清虚观,右集福寺……南大街现在辟成了明清商贸一条街,街两边的老式店铺、客栈、作坊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街边传统小吃很多,来来往往的游人把大街挤得十分火爆,我和妻子也像孩子似的,看见没吃过的小吃都买来尝尝。

逛平遥城是免费的,但进城内的几个主要景观要收费。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近二千年历史的“县治所在地”,平遥一直是北方的商埠重镇,并且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没有受到刀兵水火的毁灭性打击。这一方面使平遥古城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经济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得以平稳有序的发展。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风靡大清几百年的山西晋商们,他们不可能不在平遥古城中弄出大响动来。没猜错,近代中国金融业的第一面旗帜就在平遥古城内升起的,这就是位于西大街的“日升昌票号”,它现在辟成了“中国票号博物馆”。这不奇怪,因为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在一般人眼中,晋商几乎可以和票号划上等号。因为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大量巨额的现银往来押解不光费时,也不安全。于是,不少晋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新的结算方式“票号汇兑”就应运而生了。1824年日升昌成立后,三年后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小城市,年汇兑白银可达几千万两。据说鼎盛时期平遥票号多达22家,一度成为全国金融业的中心。藏龙卧虎的平遥古城确实不简单,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荣耀和思考。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7

无论从那个角度讲,平遥古城都值得一看。尽管县衙里的父母官和衙役们早已离开历史,那些晋商也已谢世,日升昌票号已经停业。但平遥古城似乎还承接着昨天和前天的尘嚣,西大街的钰泉庆号依旧在酿着老陈醋,木材作坊依旧在制作古木家具,酒店和客栈依旧飘着显眼的幌子。不过,创造了昔日的辉煌神话平遥人,却没有太多地改变今天落后平庸的现实,不少平遥人除了急功近利“靠城吃城”外,不经意间却把祖宗的那种创业的“超前眼光”和魄力弄丢了。

我们是从南城门出来的。城门内的地面上,保留着两道很深的车辙,可以想见当年车水马龙的情景。我们还特地看了看当作龟目的两眼水井,没想到井内暗淡无光。

天色还早,不想马上休息,就开车上222省道,向沁源驶去。进入太岳山区后,除了没完没了的修路,雨也凑热闹似的说下就下,就在玉和镇找了家饭店吃饭过夜。开饭店的小夫妻在我们的家乡打过工,很有话唠。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三)_18
阅读 334 · 评论 0 · 点赞 0
预约
输入您的名字和电话,以便预约相关房车问题的咨询、预约看房车、预约房车试驾等。

我特此授权平台, 需按照数据保护规定,保留我的信息数据,以便解答我的问题。我同意把我的数据用于其它营销调查和统计目的,并允许平台根据我所提供的信息与我联系。

评论(0)
21世纪房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