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山水总含情
我们是10月6日中饭后驶到桐庐的。
车子停在富春江畔的停车场,我和妻子就沿着江滨的游道慢慢向桐君山走去。

这是我第二次来桐庐了。记得第一次在十五年前,我出差到桐庐,就在这富春江畔的小旅馆住了一夜,秀丽的桐庐山水一直令我难以忘怀。
我喜欢桐庐。为什么喜欢?我一时也很难说清楚,总好像心底里有那么一种留恋。老实说桐庐不比别的县城大,也没有东南部一些县城现代,只是因为桐庐有一江碧水一座青山老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说到桐庐的山水神韵,那是无法跟武夷山和漓江相比的,就这么一方不十分优秀的山水,偏偏在我的心底里种下了一脉挥之不去的情缘。

我喜欢这里的水。这水是富春江的水,它清澈透明,总是那样缓缓地流淌。不知道它从哪里流过来,也不知道它流往哪里去,更不知道它一路上都留下了些什么。我只看见它在桐庐这座古老的县城多情地顾盼的时候,就使这块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我喜欢这里的山。这山是桐君山,它兀立江边,海拔不足百米。并不是这座小山郁郁葱葱风景秀丽,也不是它一头扎进富春江吸足了大江的灵气而特别清秀,是因为它有一个优美而动人的传说故事,是因为它在我国中医药的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誉为“药祖圣地”。

好吧,先跟着我的视线看看桐庐山。桐庐山位于富春江和天目溪的汇合处,古称小金山。它背靠深谷和绵延不绝的山脉,面前却大野如绣,富春的烟雨尽收眼底。我们走过有点儿晃悠的斜拉桥,登上了桐君山。刚踏进牌坊式的山门,就看到了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的老人塑像,他就是桐君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你看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挎着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传说中的那位济世救民的药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方舆胜揽》中曾有过记载。说是4000多年前,有个老翁在高大的桐树下建了一座茅草房,成天在山上采药炼丹。这位老人的医术很高明,常为山下的百姓治病解除痛苦。当地的百姓非常感激他,问他姓名,他笑而不答,用手指指山上的桐树,于是人们就称他为桐君老人。后来,世人就将这座山称为桐君山,尊这位老人为“中药鼻祖”,桐君山也就成了药祖圣地。

其实,这本来就不是什么传说故事,桐庐的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位对中草药研究卓有成效的先人,他曾著有《桐君采药录》一书。这在梁?陶弘景的《本草序》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中国名人大辞典》等书中均有介绍和记载。有了这么一位桐君老人,不起眼的桐君山就为世人所瞩目,四面八方的游人闻名而来,每年秋季的药祖朝圣节就在这里召开。

幽静的桐君山上,到处是历史的遗迹。沿石阶向上,一路上有桐君亭、桐君塔、四方药局、丹灶遣址、竞秀阁和江天极目阁等等,这些遗迹主要是纪念桐君老人的。其中有一座桐君祠,祠内有一组长25米、高4.2米彩色的历代名医塑像,将桐君老人推崇为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鼻祖,鼻祖的两边是春秋时的扁鹊,东汉的张仲景,三国的华佗,东晋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王维一,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王清任等历代先贤医圣,他们济济一堂,追随在桐君老人左右。这一群医圣沿着老人跋涉山水的辛勤足迹,将中华医学圣火一代一代继承发扬下来,共同开创了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先河。

走出桐君山,转到江边的“老同学”酒店,看这个名字很亲切,就走了进去。酒店老板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招呼很热诚。我们点了几个菜,烧得不错,价格也不贵,喝了不少酒。借着酒兴,饭后就坐在富春江边看水。
此时华灯初上,洋洋洒洒的富春江像一匹墨绿色的绸布。一阵秋风,绿绸上绽出了灿烂的色彩,没有太多的喧嚣,只是一片古朴宁静的秋色。此时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吴融的诗:“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真的把富春山水写活了。古人说过:潇洒桐庐郡,流水带花香。不错,站在富春江边,人是会醉的。这里到处是山水诗,这里到处是写意画,南北朝以来,历代诗人在这里留下了2000多首诗。改革开放以来,一条富春江,给38万桐庐人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年接待游客250多万人次。

这一夜,我一直在富春江边徘徊,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返回“房车”的……

西施故里说西施

10月5日早饭后,我们开车到了城南的“西施故里”。泊好车子,转身见浣纱江边有不少雕塑。走近了一看,全是在江边浣纱的越女,她们仿佛是凝固的青铜交响乐,活龙活现地展现了浣纱的艰辛与快乐。在雕塑的不远处是“浣纱石”,传说它就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

在江边转了一会,就进了“西施故里”。西施故里原在诸暨城南苎萝山麓的苎萝村,随着时光的流逝,这苎萝村早已经融进了诸暨的市区。后人就选了浣纱江畔一块地方,根据历史的传说故事,建成了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鸬鹚村、郑氏宗祠、民俗馆等,统称“西施故里”。

游过了“西施故里”以后,过浣纱江上的浮桥,到了浣纱江对岸苎萝山下的西施殿景区。走进大门,过红粉池,就是著名的西施殿。殿内的西施后妃装束,神态娴雅地端坐在浣纱石上,看上去完全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不禁风的大美人。我想不出这个足不出村的贫穷人家的姑娘哪儿来的那么大勇气和魄力,敢远别故乡独自去吴国的虎狼窝!西施殿旁边的配殿上挂着“以身许国”和“忍辱负重”两块匾额,这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的原因。西施殿的右侧为古越台,台上供奉勾践和他的文种、范蠡两位谋臣。这古越台造得很有趣,宛若民间的古戏台,也许寓意历史就像个大舞台,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本身就是一场历史大戏。与古越台遥遥相对的是碑廊,它是历代文人墨客为赞颂西施而题写的诗词和画像。碑廊尽处是景区的最高点,清晰可见银光闪闪的浣纱江和江对面郑旦(与西施一同入吴的美女郑旦)的故乡鸬鹚村。接着,我们穿过苎萝亭、夷光阁,到了“天下第一美人”西施长廊。长廊内陈列着西施从出生到入吴这段时间内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都用蜡像塑造出来,形象逼真生动。


走完长廊就是西施的故乡古苎萝村。古苎萝村没有几间房子,村头有间茅草房,说是西施的老家。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不信的,这都是后人建造的。不管怎么说,西施殿景区相对来说还比较贴近历史,不像有的地方一恢复重修就完全离了谱。



尽管西施一直得到吴王夫差的宠爱,但西施的一生根本没有幸福可言,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美好和神奇。吴国灭亡以后,西施的下落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连最后的结局都是个谜。有人说她怀了吴王的血脉,被人沉江而死,这不是没有可能;有人说她遁入空门,青灯黄绢了却残生;还有一种传说是越军攻入吴国皇宫时,西施被乱军所杀;最为美妙的传说莫过于范蠡与西施相约隐居乡里,过着恩爱的夫妻生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以身许国的诸暨美女,就在浣纱江边修建了西施殿,但这西施殿最早建于何时还在考证,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西施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这多少还能说明1160年前就有西施殿了。以后谁也说不清毁过多少次,又重建过多少次,只知道民国时期民间集资重新修建过,不久又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了。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诸暨政府进行了彻底的重建,并根据历史流传的故事扩展了西施殿的内容,使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景区。

吃过中饭后休息一会,然后开车游览斗岩和汤加岩。



晚上还是在诸暨的城市广场边“安家”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