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

21世纪房车
21世纪房车 · 发布于 2012-12-11 19:43

“ 五岳寻仙不辞远”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李白走遍祖国名山大川,仙没寻着,反而留下了不少传颂千古的好诗歌。读了他的诗,硬生生的勾出了我这辈子定要站在泰山顶上感受一下“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滋味的心愿。

机会来了,5月13日起了个大早,开车离开清水湾生态农家乐,上午7点就进了泰安市,将车泊在泰山脚下。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1

第一次登泰山当然要走最传统最虔诚的上山路,这就是先拜岱庙,再爬泰山。我们走到遥参坊、碧霞元君庙(祀奉泰山老奶奶)。接下来是拜岱庙,过岱庙坊,到正阳门买票进入。岱庙是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规模宏大,古树林立,胜迹如灿烂繁星,历史沧桑感很强。庙内收藏了历代泰山的碑文和石刻,最早的是秦朝李 斯,在乾 隆皇帝的行宫东御座的边上。岱庙的看点是天祝殿,它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合称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三大宫殿。

拜过岱庙后,立场坚定的死硬分子就开始爬山了。从岱宗坊开始爬,到山顶估计要四、五个小时。现在条件好了,大多数游人上山选择巴士加缆车。我和妻子有自知之明,不可能硬撑到山顶的,就坐公交车到天外村。买门票125元/人,坐登山巴士(20元/人)直达中天门。在中天门休息一会后,坐缆车(80元/人)到月观峰,没走多少路就是南天门。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2

到了南天门,游人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尤其是从山下一直走上来的人,激动得喊起了“万岁”。游人激动过后,就找个好位置摄影,凡是登上泰山的人,都会在这里留影,南天门一片“咔嚓”声。南天门雄峙于泰山的盘道尽处,门为城楼式,石砌拱形门洞,内供东 岳大帝铜像。

从南天门经过天街到绝顶,虽然山路平缓,但天高云低眼界开阔,景色格外诱人。站在天街上环顾四野,这才真正体会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微妙诗意。天街边有不少商铺,卖各种旅游纪念品和饮料、食品,据说这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挑夫从山下挑上来的,于是脑海中涌出了一群“泰山挑夫”布衣英雄。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3

我和妻子走完天街,到了东头高崖之上的碧霞祠,碧霞元君女神就住在这里。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传说是黄帝的女儿,后来在泰山得道成仙,普渡众生,深受世人敬仰。碧霞祠边上是唐摩崖,无数人围着高大的石碑看。石碑周围的摩崖题刻比较集中,全是赞美泰山的。看过题刻后,我们游览了仙人桥和日观峰。这日观峰是观看日出的最佳地方,有的人为了看日出,晚上就住在山上,天没亮就到了这里,我们可没有这么大的劲头,白天看看算了。峰北有一块巨石向前探出,姿势很优雅,叫拱北石,又叫探海石,很有名,画报上经常登,是泰山的形象大使,没到过泰山的人也认识它。

我们最后去的是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顶上建有玉皇殿,看上去很古老。院内的正殿供奉玉 皇大帝,东有观日亭,可观赏旭日东升。西有望河亭,看得到如带的黄河,也是欣赏夕阳晚霞的好地方。泰山极顶在中间,四周围有石栏,内有一块石头刻着“极顶”二字,标着海拔高度:1545米。极顶四周石刻无数,其中有一块“无字碑”,也许古人认为泰山太伟大了,人世间再也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赞美语言。自古以来,凡是应该用予名山的赞颂和荣誉,泰山都有了。什么“天下第一山”、“五岳独尊”等等,就凭着这些已有的头衔,泰山还可以世世代代荣耀下去。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4

历代帝王都把泰山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每逢登基庆典,便来泰山“封禅”、“祭告”刻石记功。相传,先秦时期就有72位帝王封禅泰山,秦至清代也有五个王朝十位皇帝登山封禅和巡游,每次封禅都会留下些遗踪。另外,道教和佛教决不肯袖手旁观,也纷纷上山建造寺庙,占一席清凉之地,宏扬自己的文化。还有历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以游览泰山为快,他们朝山览圣,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篇章。据有人统计,泰山上的摩崖题刻就有2000多处,规模之大,精品之多,历史之久,书体之全,在国内外名山中是无以伦比的。

我们在泰山顶上转悠了三个多小时,下午1点,我们开始往山下走。走过南天门拱形门洞,眼前就是有名的“十八盘”。蹬道陡险,果然名不虚传。有人形象地说:游人前后而行,犹如叠罗汉。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头顶。走完十八盘到了对松亭,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没有感觉了,非要说有,那就是硬邦邦的不想再动了,成仙确实不容易啊。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5

沿途的风光确实不错,边走边玩到了红门,我们走了将近20里山路。找个角度往山顶看去,南天门是很小的一个点。想想我们还是很伟大的,这么陡这么长的山路硬是走下来了。

下午5点半,我们总算磨蹭到了山脚下。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6

走了四个半小时,人都站不起来了。说实话,我发自内心的佩服那些走着上去又走着下来的人。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欣慰,我终于圆了自己的梦,不仅看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更是理解了泰山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晚上把家安在泰山脚下的停车场里,哪儿也不想去了,吃过饭就钻进“房车”休息。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7

回眸孔子故里

5月14日天气不怎么好,我们还是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就离开泰安向曲阜驶去。古人说: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昨天爬了泰山,今天打算看孔圣人。

曲阜离泰山80公里,中间还路过邹城市内的孟子故乡。这一带曾是我国古代东方文化的中心,有“孔孟之乡,诗书之地,礼仪之邦”的美誉。二千多年前,周代的鲁国在此建都800多年,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就生息在这里,并留下了孔府、孔庙和孔林。从此,孔子的故里曲阜就成了我国历史长河中的闪耀明星。

现在的鲁国的后人为了赚钱,也顾不上孔老夫子的遗风和“礼仪之邦”了,我的车刚停下问路,就有两个小伙子过来收停车费,连基本的商业游戏规则都不讲。看样子这地方有点乱,宁可多花点钱也少惹麻烦。我们在古城外找了家宾馆住下,泊好车,然后坐三轮车去孔林。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8

孔林在古城北面,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葬处。我们在神道中缓缓而行,夹道而立的苍桧翠柏如龙如虬,看上去十分苍老。神道尽头是至圣门,买40元门票进去,由至圣门往西走为辇路,约莫走200米就到了洙水桥和享殿。享殿之后就是孔子墓,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石台用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墓周环以红色垣墙,隆起的土丘长满青草。边上有间小房子,说明是“子贡庐墓处”,那是子贡为恩师多守三年墓的住处。孔子墓的东边是他的儿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式。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在城北的泗水之上,当时由于家里穷,墓很普通,根本没有现在的规模和气势。后来由于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孔家的墓地越来越大。据说自汉以来,历代王朝对孔林增修了13次,现有各种树木10余万株,埋有孔氏家族10万余人。孔林很大,游客们看过孔子祖孙三代的坟墓后都返回了,几乎很少有人转遍整个孔林的,我们也不例外,随着熙熙攘攘的旅游团队走出孔林。

孔府和孔庙在古城中心,正打算找辆车子,原先拉过我们的电动三轮车夫跑了过来,好吧,继续坐他的。老头子拉到回头客,心里高兴,一路上套近乎。他说他姓翟,和我同年,只比我早出生几天,就自称哥哥。看表面,确比我老多了,当我的哥哥还算称职。他本来在厂里上班,下岗后拉客度日,日子凑合。

我们想吃过中饭后再玩孔府,老头子把我们拉到正宗地道的小吃一条街。花钱不多,吃得很开心。饭后,在颜庙前的广场坐椅上睡了一觉。爬了泰山,还没缓过神来,太吃力了,不管躺在哪儿都能睡着。

颜庙边上就是孔府,休息过后,买了门票进去。妻子说她双腿硬邦邦的,实在迈不开步子,就坐在孔府门口不进去了。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9

孔府就是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这衍圣公是公元1055年宋仁宗皇帝赐给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明初为一品文官,也就是文官中最大的官。孔府占地240余亩,有厅、堂、楼、房463间。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中路前南部为官衙,中部为内宅,北部为花园。走过大门和重光门,就可心看到孔府大堂,这是历代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处理重大事务及节日、寿诞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内陈列着一品爵位的仪仗,十分威严。大堂后面是二堂、三堂,三堂之后是内宅,内宅往北是花园。花园不大,也没有什么特色,只是有一颗近400年的“五君子柏”,一树五枝,中间戏剧性地冒出一株槐树,又叫“五柏抱槐”,不少游客感到稀奇,围了看,纷纷拍照留念。

还没走出孔府,天就下起了小雨。只得撑了伞,慢慢走到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死后第二年,弟子们将孔子生前的住处立为庙。以后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气魄和规模。由于爬了泰山腿脚酸痛,不想多走,草草转一圈出来了。

最后,我们撑了伞游览明故城。明故城建于1513年明正德年间,起因是1511年3月,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原鲁国都城(史称曲阜城),并进驻孔庙。这件事震动了大明朝庭,1513年就着手移建曲阜城,移建的新城围着“三孔”修城墙,将“三孔”置于城内加以保护,并将百姓迁居城内,这就是明故城。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专门移建一座城,或者说专门建一座城保护历史文化古迹,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带着家旅游》中国第一部房车生活游记(十四)_10

冒雨走进微山岛

下了一夜的雨。早饭后听过天气预报,这段日子有大雨。

大雨天旅游不方便了,决定离开曲阜南下,翻了翻地图,走,去微山湖。

这次准备北方之旅的时候,邻居向我介绍,说有机会路过微山湖,一定要上岛看看,那儿的自然风光不错。我虽然没去过,但心里一点都不觉得陌生。我少时看过电影《铁道游击队》,一提起微山湖,脑海里马上就会蹦出一首歌:“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没错,微山湖就是靠这首歌走进每个人记忆的,湖中的微山岛就是当年铁道游击队的故乡。

从曲阜到微山湖走104国道,路况还是不错的,车子也不多。只是雨下得又大又急,犹如千万支银箭纷纷射向挡风玻璃,发出啪啪声,飞溅的雨点连成一片茫茫的水雾,又很快被刮水器耙拉到两边。我小心开着车子,约莫驶了120多公里,看到一个去微山岛的标志,立即拐了进去。路的尽头是汽车轮渡,还遥遥可见浮在微山湖中的微山岛。

我停了车,妻子撑了伞下去打听。汽车过渡单向收费,每辆车50元,人不再买票。我想都没想,马上把车开到了船上。轮渡公司很市场,必须等车满了才开船,也许下雨天,摆渡的车子不多,干等了十几分钟。

渡轮在平静的湖面上滑行,我在车内看出去,无边无际的微山湖仿佛锁在白茫茫的烟雾里,雨落在湖面上,发出一片沙沙的响声,有一种蒙蒙胧胧的神秘美。

不一会儿渡轮靠岸了,我把车子开上码头。这么大的雨,不知往哪儿走好?要了张微山湖旅游交通图,看过之后,就往岛内驶。微山岛四面环水,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5公里。据说岛上有14个自然村约莫1.5万人,这些岛民世代生息在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里,他们种地捕鱼为生,虽然不富却也冻不着饿不着。近几年到岛上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胆子大的人就经营旅馆酒店,有的还在湖边搞起了渔家乐,吃、住、玩、乐一条龙,干起了“靠湖吃湖”的发财勾当。我们驶到微子大酒店停了车,要了条微山湖鲤鱼,先填饱肚子再说。

饭吃好了,微山岛怎么玩也问得一清二楚,酒店的伙计很热情,还为我们画了详细的路线图。看看雨小了些,我们开车到了微子墓。

微山岛有二个看点,一是人文景观,一是自然风光。别看这小岛长期与外界隔绝,却是个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地方,要说人文景观,最有名的就是微子墓。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儿子,纣 王的庶兄。因其封国名微,爵位为子,世人称为微子。商朝末年,纣 王昏庸无道“淫乱于政”,微子反复劝谏无效就愤而出走,隐居在自己的封地“微”,死后也葬在自己封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里的岛、湖、县的名称都改名“微山”。微子墓在微山岛的西北部一个叫凤凰台的山岗上,海拔90多米,风景秀丽。墓前有古碑四块,中间是汉丞相匡衡的“殷微子墓”题刻,殿堂内还有微子的坐像,后人塑的。

微子墓往东不远是目夷墓。目夷字子鱼,春秋人,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传说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宋、楚大战于泓水时,历史留下了有名的“子鱼论战”故事。目夷墓不大,除了墓前的一块宋神宗时(公元1072年)徐州知州傅尧俞所立的石碑外,其它的设施早已湮灭了。

微山岛上规模最大的景点是“微山湖文化园”,近几年投了不少钱,基本建设搞得不错。有名的历史人物张良的坟墓就在文化园内。张良字子房,是刘邦的重要谋臣,在推翻暴秦建立大汉的过程中,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张良是个明白人,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不要三万户封地,只要小小的留城县封地,史称留侯。并且称病不朝,避居留城闭门谢客,死后就葬在留城东的微山岛上。历史上的留城现在不存在了,它已被微山湖淹没,张良的晚年活动踪迹也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有人说他成仙了,有人说他浪迹江湖四海为家,有人说他隐居在别处。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说法。这么说来,张良死后到底葬在哪里也是个谜,微山岛上的张良墓是否真的葬着张良也很难说。历史造成这样的结果还有人为的因素,据说张良死后,当地的百姓担心权势熏天的吕后会挖掘张良的坟墓,就在全国各地造了不少假墓,这就使张良的晚年归宿更加扑朔迷离。

微山湖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最后我们去的是“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园内有船帆形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有游击队在船上出击的大型群雕,这些设计独出心裁,雄伟壮观。纪念馆内还展出了铁道游击队当年用过的旧物、历史照片和顽强的战斗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共和国的昨天,相隔历史不长,看起来比较亲切可信,比起张良和微子来清晰多了。

也许老天存心跟我作对,这雨越下越起劲。幸好我们有辆车子,否则什么也玩不成。在岛上转了半天,人文景观基本上都看了,但这自然风光却没到季节,最好是每年盛夏,岛周围十万亩野生荷花盛开,湖面上花团锦簇,沁人心脾,确实是难得的大观。如果选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荷间横一钓杆,更是妙不可言,可惜我有这个雅兴却没有这个福气。

雨天在岛上过夜太冷静,就摆渡回来。继续沿104国道往徐州开。70公里路,路又好,到徐州天还未黑……

阅读 326 · 评论 0 · 点赞 0
预约
输入您的名字和电话,以便预约相关房车问题的咨询、预约看房车、预约房车试驾等。

我特此授权平台, 需按照数据保护规定,保留我的信息数据,以便解答我的问题。我同意把我的数据用于其它营销调查和统计目的,并允许平台根据我所提供的信息与我联系。

评论(0)
21世纪房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