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房车讯】62岁学开车,63岁准备开房车进行沿海岸线旅行。2010年9月13日,张志武老人准备和老伴用一年时间沿海岸线南下东南亚,一路旅行并普法的事。12日,一切准备就绪的张志武在亲戚、邻居、同事的欢送下,和老伴踏上了旅程,开始了他们的圆梦之旅。下面是他在21世纪房车网论坛中的房车旅行游记,里面他与大家分享了旅行心情,向大家介绍了沿途风光,分析了旅游消费,详细地记录了旅行行程,相信这些经历对房车车友、房车爱好者等等都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跟着他一路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学习如何开着房车走天下.
2011-10-28 07:58:13
昨天和几位高中校友聚会,他们都是我的学弟学妹,我高二,他们高一。之所以有这个聚会,缘起于我的房车旅行。他们中有人看到某杂志上刊登的我的事,在搜狐同学录上议论起来,有人认出是我,并联系上,于是有了这次聚会。
我特意把房车开过去,供他们参观,并详细向他们介绍房车,介绍房车网,介绍我的房车生活。交谈后才知道,他们经常结伴开轿车自驾游,但是对房车和房车生活竟然一无所知。普及房车知识,宣传房车旅游生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愿意现身说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房车,了解房车生活。
我们的母校是辽师附中,当初是省重点中学,校友中有不少名人后代,有军人的后代,也有文人的后裔。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黄炎培的孙子就是这些高一校友的同学,他的孙女在我们学校初中部。席间有同学回忆起文革那些事,说他们这位同学,文革中父母惨死,小妹失踪,至今未找到,这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再次提起,大家仍唏嘘不已。
2011-10-30 17:22:10
2011年10月2日 辽宁 宽甸
宽甸满族自治县属于丹东市管辖,是一个山区县,境内多高山,辽宁最高峰花脖山就在宽甸。我对宽甸很熟悉,因为我1968年从大连市下乡,就是去的宽甸县牛毛坞。我所在的青年点离花脖山不远,那里山清水秀,林木葱茏。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树叶或绿或紫或红或黄,五彩缤纷,把一座座山打扮的漂漂亮亮。
宽甸秋天的红叶鲜艳无比,如今已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每年十一假期,宽甸的天桥沟、天华山等景区便人满为患。这次出行,我和内弟商量好,不去那些地方凑热闹,找个幽静安逸的去处。内弟两口子倒也爽快,说,姐夫,你去哪我们就跟你去哪,你说了算。我说,那我们就去绿江吧。
之所以选择绿江,因为那里在鸭绿江的上游,是一个江边小村,与朝鲜隔江相望,近几年去那里旅游的人渐多,但和其他景点比起来要安静得多。
清晨,我们沿着江边公路向绿江进发。丹东市内,沿着鸭绿江是一条带状公园,公园内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因为水温和气温相差较大,江面上腾起阵阵水雾,如炊烟一样,渺渺升起。出了市区,近处的小渔船,飘在雾里,时隐时现。远处的鸭绿江大桥,桥墩被雾气遮掩,看上去就像架在空中。再往前走不远,看到江水里拦腰立着一排木桩,巨大的圆木紧紧地围抱在一起,组成一个个桥墩,从中国伸向朝鲜。这里就是当年志愿军秘密过江时搭建的浮桥遗址。
六十多年过去,风吹日晒,江水冲刷,圆木变黑,顶端已经腐朽,变得参差不齐,却依然在湍急的江水中傲然挺立。不知当年用了什么办法,把一根根木桩深深地砸进江底,竟像水泥基桩似的,稳稳地站立了这么久,不倾、不倒。这些木桩,是历史的见证。看着木桩渐远渐隐,我不禁感慨,当年有多少战士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却再也没有回来,葬身在朝鲜土地上。
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从那场战争中,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谁是那场战争的赢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团团迷雾逐渐散去,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历史的真相。
以前不为我们所知的是,那场战争是北朝鲜首先挑起来的,1950年6月23日,北朝鲜突然进攻韩国,发动了战争。事前,金日成并未向中国打招呼,但是却征得了苏联的同意。当北朝鲜的战争行为受到联合国制裁,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参战,北朝鲜军一败涂地,被打到鸭绿江边。朝鲜岌岌可危,金日成这时才想到中国,急忙亲笔写信给毛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毛主席派周恩来去苏联和斯大林协商,斯大林同意提供武器和空中保护,让中国派兵参战。当时中央内部意见不一,有人主张派兵,有人反对,反对的人中包括林彪。毛主席本来想让林彪挂帅,但林彪称病不出,只好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为了救朝鲜,我们放弃了解放台湾的计划,年轻的共和国,羸弱的身躯背上了沉重的战争包袱。中国派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抗美援朝是真,保家卫国是假。因为当时没有证据证明,美国要进攻中国。中国和朝鲜是邻国,有唇亡齿寒之忧,但和朝鲜接壤的不仅是中国,还有苏联,苏联和朝鲜也有几十公里边界线。如此,苏联也应当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以“保家卫国”,但是斯大林很狡猾,他不愿意和强大的美国对抗,于是中国就成了他与美国对弈的棋子。战争结束,中国死了18万人,伤了将近20万,背负着苏联的巨额债务,之后,五亿中国人勒紧裤腰带还债,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我那时上小学,粮食奇缺,天天瓜菜代,喝苞米面糊糊,每天吃不饱,经常偷偷抹眼泪。我是不是战争受害者呢?
战争换来了和平,朝鲜保住了,韩国受益了,苏联安全了,美国扩张了,台湾高兴了,日本发展了,他们都是赢家。唯独中国大陆,即死人,又赔钱,经济发展延缓了好多年,还丧失了祖国统一的大好时机。表面看,我们通过战争保住了边境的安全,也获益了,但是要知道,中朝边境本来就是安全的,是金日成的蛮干,才使危险陡现。而且朝鲜并不是省油的灯,中朝边境并不总是平静的。谁也不能保证,朝鲜会不会成为农夫怀里的蛇,朝鲜的核弹头哪一天会不会指向中国。
话有点扯远了。可是有哪一个中国人面对朝鲜内心会平静如水?
从丹东东行15公里是虎山。虎山有一段九十年代恢复重建的长城,已成为游人必去的景点。
以前都说长城东起山海关,其实不对,经辽宁省考古工作者的考古调查发现,证实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在位于丹东宽甸鸭绿江边的虎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发布调查结果,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8851.8公里。令人意外的是,确认长城东起点在鸭绿江边的丹东虎山,竟然引起了与朝鲜同宗同族的一些韩国人的非议。韩国的《朝鲜日报》曾发文,认为这是中国的阴谋,是在篡改历史,因为中国历史比朝鲜历史根基短。该文认为,中国不厌其烦的修改长城边界就是为其流氓主张——历史上属于韩国领土的辽西、辽东、古朝鲜、扶余、高句丽、渤海都是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辩护。中国人看到这些文字,不应该警惕吗!
虎山有一个地方叫做“一步跨”,因为这里和朝鲜的边界只是一条窄窄的、一步就能跨过去的小水沟。
有人会问,鸭绿江不是中朝的界河吗,鸭绿江一千多米宽,怎么到这里就变成了小水沟呢?大家有所不知,鸭绿江虽然是中朝两国的界河,但是,鸭绿江中的60多个岛屿和沙洲,在1964年两国勘定边界时,大部分确认为朝鲜领土,只有十几个确认为中国领土。
虎山附近的一个面积很大的江中岛就属于朝鲜,而这个岛完全在我方一侧,最近的地方窄到一步就能跨过去,我的一个高中校友因此遭遇了一场噩梦。这位校友爱好摄影,有一天他来到虎山,把尼康单反相机架到三脚架上,想拍一张虎山长城的风光照片,为选一个最佳角度,不知不觉之间,他跨过了一条几乎无水的小水沟。这下坏了,正在他专心拍照的时候,他感觉到有人过来,不知是什么人,猛回头,他惊呆了,两个朝鲜边防军背着枪站在他的身后,不容分说,拽住他带到了朝鲜的边防哨所。几个小时后,他被原路送回,但是价值2万余元的摄影器材却被扣下,让他用8,000元钱来赎。后来,在我的同学帮助下,除了一个小型巴尔达相机不见了,其余的东西总算要回来了。至今,每当提起这事,我这位校友还心有余悸。
几年前,中朝边境架上了铁丝网,再也不会有人误入朝鲜了。
离开虎山,公路一直紧靠鸭绿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中午路过振江村,找了一处有溪水的路边,停车做饭。
振江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十六年前我就来过。那时和一群影友,到鸭绿江上游采风,就曾到过这里。晚上住在一个小旅店里,第二天去绿江,没有公路,只能乘船。一条小铁皮船,后面挂了一部柴油发动机,跑起来震动很大,噪音也很大。我们让船长沿着朝鲜边界走,好近距离观赏异国风光。中朝界河和其他界河不同,不是以主航道为界,只要不上岸,就不算越境。朝鲜的民居很破旧,但是小学校却很漂亮,学校周围是交叉的木条做成的栅栏,漆成白色,显得十分干净整洁。每过一二百米,就可以看到有军警冒出头来张望,船长告诉我们,那些朝鲜边防军平时都呆在地窨子里,听到有船过来,就会探出头来。前年我又到振江来过一次,并租了一条小铁皮船,又顺江走了一次,但是再没看到朝鲜边防军。
吃过午饭,很快到了绿江村。两位女士很快发现了一个菜园子,找到主人商量要买,主人很爽快,谈好的价钱很便宜,且允许自己采摘。不一会,两人就收获了一大堆豆角、茄子、辣椒。这些蔬菜不仅新鲜,而且决无公害。
车子一直向江边开,路的尽头有一个农家小旅店。小旅店刚开业没几天,连个名字都没有,店主人让我给起个名,我想了一下说,那就叫绿江春吧。
江水滔滔,夕阳西下,水面上跳跃着星星点点的金光,一条条小船仍在撒网捕鱼。
暮色中,对岸的朝鲜,越来越模糊。
2011-11-2 16:41:04
2011年10月3日 吉林 集安
昨晚的夜空,群星璀璨。没有城市灯光的污染,一颗一颗亮晶晶的星星镶嵌在黑缎子一样漆黑的天穹,像钻石般闪耀着光芒,晶莹剔透。西边天空悬着半轮明月,冰清玉洁。银河横亘,无情的把牛郎织女分隔在两岸。北斗七星,像一柄巨大的勺子,斜挂天际。还有仙后星座,五颗闪亮的星星组成了一个M形的图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雁。纯净的夜空,清新的空气,仰望天上的星斗,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候,常常呆呆的眼望满天的星星出神,幻想着自己哪一天会飞到天上,探索宇宙的奥秘,心里充盈着无限的遐想。
一夜好梦。清晨起来,神清气爽,提着相机到了水边。鸭绿江上有好几个水电站,现在电站大坝关闸蓄水,水位上升,江面向两边扩展,地势平缓的地方便被水淹没,当地人称之为江岔子。我们停车的地方,水面宽阔,水平如镜。据说这里枯水季节是一个大草甸子,可以停很多车,很多城里人开车几百里来这里度假,燃篝火,吃烧烤,载歌载舞,欢乐无比。我站在水边,向远处望去,一座座山峰被云雾笼罩,云隙间透出的阳光,斑斑点点,洒在山坡上。水面上弥漫着雾气,形成一个个气旋,像龙卷风一样,旋转着向上蒸腾,排成一排,沿着山脚快速移动,蔚为壮观,奇妙诱人。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奇景,兴奋不已。可惜距离很远,不能近观,如在近前,定会震撼。
吃过早饭,并不急着走,我顺小路爬上了一个小山坡。路的右边是一大片玉米地,左边是一大片板栗园。板栗已经收获,树上还残存着采集时没有成熟的果实,我扶住树干用力摇晃,浑身是刺的果实噼噼啪啪的掉下来。不能用手捡,那样会被刺扎到,很痛。要用脚踩果壳,把栗子从里面挤出来再捡,这样就不会扎到手了。地上还散落着一些主人弃收的小栗子,我开始小秋收。不一会儿,衣服、裤子口袋都装得鼓鼓的。满载而归,心花怒放。想起了小时候因为吃不饱,走很远的路到乡下,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揽地瓜的情景。我今天收获的不仅是栗子,还有那久远未拾的童趣。
回到车上,他们看到我捡到这么多栗子,双眼立刻放出光芒。客栈老板娘笑着说,没有事,那个园子是我娘家的,收过了,掉到地上的栗子太小,没工夫捡,都不要啦,你们去捡吧!于是我们一人抓起一个塑料袋,欢天喜地的跑到栗子园,开始大扫荡。捡了半个多小时,有点累了,这才提着沉甸甸的袋子,心满意足的下了山。
老板娘说,我们捡栗子的那个小山,已经被一个外地大老板买下,说是要在那里建一个游船码头,搞旅游开发。
离开绿江,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浑江大桥。浑江是鸭绿江的一个支流,也是辽宁和吉林的分界线,过了浑江大桥就进入吉林。
我们进入吉林境内,到的第一个城市是集安。
集安是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城,原名辑安,和安东改名为丹东同时,改为今名。集安历史久远,在两千多年前曾是高句丽的王城。至今还遗留着太王陵、将军坟、好太王碑、国内城、丸都山城等多处高句丽王国的历史遗迹。2004年这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在路人的指引下,我们径直驱车来到了集安市郊的高句丽王城遗址丸都山城。丸都山像一个大簸箕,三面都是悬崖峭壁,中间地势相对平缓,且有水源,易守难攻。山城下面有一大片墓地。山城和墓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妥善的维护、修缮,供游人参观。高句丽国都原在桓仁五女山,公元3年迁都至集安,建立了国内城,如遇战乱,则迁至丸都山据守。丸都山至今还有高句丽王宫遗址。公元427年,高句丽再次迁都至平壤,于公元668年灭亡。
山城和陵墓的建筑材料都是花岗岩,有的石块经过雕琢,有的没有。和同时期汉朝的城郭、陵墓相比,显得十分原始、落后。看来当时的高句丽生产力并不发达,大概相当于春秋战国,比中原地区落后几百年。高句丽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借用汉字。保存完好的好太王碑全部是汉字隶书镌刻而成。
我原以为高句丽就是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今天知道这种认识是错的。讲解员告诉我,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个民族,更和今天的朝鲜族没有关系。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迁至平壤后,大多数人又返回我国东北。高丽民族是高句丽灭亡后才在朝鲜半岛出现的一个民族。讲解员同时告诉我,韩国和朝鲜和我们认识不同,他们认为高句丽就是他们的祖先。
有一个大巴车,拉着一车学生来参观,说的是韩语。讲解员告诉我,他们是韩国的学生,被老师带到这里来上历史课。看来,韩国人是来认祖归宗了。
我想他们一定对高句丽王城和王陵、墓地在中国境内耿耿于怀吧?
2011-11-8 07:19:38
2011年10月4日 吉林 通化
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的陵园在通化。我们的车到通化市以后,先去超市买了一些食品,接着直奔陵园而去。
在导航仪的引导下,我们竟然钻进了一条小胡同,而这条小胡同又是一个小市场。和那些小轿车相比,在这个狭窄的小胡同里,我的房车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只能进不能退,我硬着头皮慢慢往前开。两边都是小商铺,商铺外面又都摆着货物,支着遮阳伞,伞尖快要划到车厢,这对我的驾驶技术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前面是一个右转的直角弯,我实在没招,车停了下来,商家看我实在拐不过去,便把遮阳伞收起,给我腾出了空间。好不容易,我总算钻出了小胡同,到了陵园。
陵园坐落在一个小山包上,门前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广场,可以停车,广场正面和侧面各有一组反映东北抗日联军的塑像。陵园建在台地上,拾阶而上进入大门,两侧是苍松翠柏,中间一条甬道,甬道上有一尊杨靖宇将军站立的雕像。绕过塑像就是纪念堂,纪念堂后面是陵墓。陵园两侧平房是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用大量图片、实物,介绍了烈士英勇悲壮的一生。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县人,1932年,他受党 中 央的委托,到东北组建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政委等职。在杨靖宇到东北以前,东北有不少自发组织的抗日队伍,有共 产 党领导的,也有从旧军队里拉出来的,还有农民拉杆子成立的。杨靖宇到东北后,联合了各支队伍,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下辖3个方面军(后改组为十一个军)。其中第二方面军军长是后来成为朝鲜人民“慈父般领袖”的金日成。当时有很多流落到我国东北的朝鲜人参加抗日,和我们并肩战斗,打击共同的敌人。为了团结朝鲜人民共同抗日,杨靖宇创作了《中韩民众联合抗日歌》等抗日歌曲,极大的鼓舞了中朝抗日战士的士气。
1939年开始,抗日联军到了最艰苦的时期。日本鬼子把分散的农民集中到“集团村”里,严加控制,切断了老百姓和抗联的联系。抗联失去了后勤保障,没有粮食吃,没有棉衣穿,很多人冻饿而死,一些人相继叛变,其中包括杨靖宇身边最信任的人。这些人对抗联一切都很熟悉,叛变以后,成为日本鬼子的走狗,调转枪口打抗联。他们烧毁了抗联70多个秘密营地,使得抗联陷入更为危险的境地。由于叛徒出卖,抗联部队被日伪军包围,突围后,又被包围,再突围,人员越来越少。零下40度的严寒,怕引来敌人,不能点火取暖,为了不至于冻死,只好不停地跳跃、跑动。没有粮食,只能吃嫩树皮。在没膝的雪地里跋涉,在寒风刺骨的野外露营,那是何等的艰难困苦!苦难磨砺了勇士的意志,苦难也吞噬了懦夫的良心。不断有叛徒投敌,向敌人报告杨靖宇的行踪。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只剩孤身一人,在蒙江县保安村附近,再一次被叛徒出卖,被日伪军包围。他手持双枪,拒不投降,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靖宇牺牲后,被敌人用铡刀铡下了头颅,四处展示,剖开了他的胃,发现一粒粮食都没有,全是树皮、棉絮。英雄浩气,威武不屈,连他的敌人都震惊了,为之折服。日本人视他为“英雄”,按日本风俗举行了“慰灵祭” 为他下葬。
日本投降前,我地下工作者找到杨靖宇的头颅,东北解放后,民主政 府把杨靖宇的头颅和尸身合并,重新安葬了英雄,1957年,东北人民政 府决定在通化市为杨靖宇将军修建陵园,英雄第三次下葬。葬礼十分隆重,毛主席、朱德等党和国 家 领导人敬献了花圈,金日成等朝鲜领导人,也敬献了花圈。这些花圈至今还摆放在烈士陵前。
东北抗日联军抗战14年,艰苦卓绝,惊天地,泣鬼神。难以想象,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抗联战士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抗联经历的苦难,与红军长征经历的苦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时间更长。
杨靖宇,不愧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会永远被人们敬重,包括他的敌人。
211-11-16 04:18
2011年10月7日 吉林 安图
昨天从白山出发,原计划经敦化到延吉。中午到大蒲柴河,听林场工人说有一条近路,可以直达安图,所以改变计划,不走敦化,从大蒲柴河往右转,走近路经安图去延吉。没想到这条路正在大修,一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不时躲避大货车,严重影响速度,到安图天已擦黑。
快到安图,路过一个朝鲜族村庄,停车参观。村子不大,房屋建筑风格和汉族有点不一样,街道干净整洁。村口大门上有一块牌匾,上书:“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看到前边有两个小女孩,急走几步,上前搭讪,问道,能带我们去你们家看看吗?小女孩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天真可爱,看了看我,其中一个开口说,那不太方便,婉言拒绝了。警惕性还挺高!吃了一个软钉子,没关系,跟着走就是了。没走多远,小女孩进了一个小院,我们也不客气,跟进去了。朝鲜族民居窗子很大,透过窗子,看见屋里有一个同样大的小女孩正在收拾房间。外边两个小女孩和里边的小女孩打着招呼,却并不急于进去。大概怕我们跟进去吧?我们问里边的小女孩,可以到你家看看吗?里边小女孩说,家里挺乱的,没什么好看的,同样拒绝了。虽然被婉拒,心里并不恼,反而有点乐,这几个小姑娘看来不仅受过很好的安全教育,而且说话彬彬有礼,很有分寸,惹人喜爱,大概和朝鲜族传统教育有关吧。
我们很理解她们,便站在窗外往屋里看。
和汉族不同,朝鲜族民居一进门就要脱鞋,进屋就上炕,屋里地面多大,炕就有多大,就好像地热一样,冬天很暖和。除了大炕,朝鲜族民居最有特点的是他们的厨房。一般人家厨房地面和大炕一般高,灶台贴着白色的瓷砖,嵌着几口朝鲜族特有的深底大锅。烧火的地方盖着活动木板,做饭的时候掀起来,人下去。厨房也和卧室一样,一尘不染。
朝鲜族一般不炒菜,大都吃炖菜、拌菜,做饭没有油烟,所以也有的人家没有专门厨房,大锅就安在卧室里。
和院子里的两个小姑娘挥挥手,道声谢谢,我们出了小院,沿着小街随意漫步。街道两旁房屋墙壁上画着壁画,表现的是朝鲜族的民风民俗,路灯被设计成鼓的形状,展现着民族风情。正逢秋收大忙季节,村里人很少,大概都到地里忙去了。有的人家有老人,我们就进去看看,老人们都很热情,欢迎我们进家里,我们也只是探头向屋里看看而已。家家都一样的干净,一样的整齐。
这个小村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建设的,可能是作为旅游景点开发,但是明显有点冷清,不知哪里出了问题。以前我去过韩国,那里的村落也作为旅游景区开放,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都是朝鲜族,我们这里的旅游开发为什么就不如人家搞得那么好呢?
天黑之前,赶到了安图县,看来到不了延吉,索性停车不走了。内弟发现附近有一个洗浴中心,洗浴加过夜才12元,还可以免费在院子里停车,安全舒适又便宜,真是不错,今晚就在这里过夜了。
2011-11-23 17:10:54
2011年10月8日 吉林 珲春
昨天下午到珲春。
珲春只是一个县级市,很小,但与众不同的是,在这里你会发现,街道行人中有不少是高鼻梁、蓝眼睛的俄国人。商店招牌大多是中、俄、朝三种文字并用,彰显着这里的特别。
边境小城珲春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而名扬天下。
这里一眼望三国,中、俄、朝在这里交界。从这里入境的俄国人很多,有的是来经商,有的是来旅游。听当地人讲,有很多俄国人在珲春买房定居,因为这里房价便宜,物价比俄罗斯低很多。
昨天下午找到一家旅行社,询问能否自驾开车去朝鲜罗先市或俄罗斯海参崴旅游。一位漂亮的女孩接待了我们,很认真的解答了我们的疑问,结果令我们大失所望。
她说,现在去朝鲜自驾游必须参团,团费昂贵,而且限制多多。除了和参团旅游一样不能随意走动,不准随意拍照外,朝鲜还规定,自驾游的,车上必须留两个座位,一个给朝鲜导游,另一个给朝鲜警察。手机不准带,单反相机不准带,甚至名片都不准带。被人一路监视着,你还会有什么好心情?这样的国家,去他干嘛?我决定放弃去朝鲜自驾的打算。
“开车去不了俄罗斯,因为俄罗斯禁止中国自驾车入境”,她接着说。要去俄罗斯,只能参团,手续简便,有护照三天以内就可以出发,三日游只要900元钱团费,很便宜。但是他们不能签旅游合同,无奈我们只好也放弃去俄罗斯的计划。
如果你仔细看中国地图,你会发现,这里的中国边境线非常特别,不是圆滑的曲线,而是一个尖锐的角,像一把锥子直指日本海。锥子尖离日本海只有十多公里,那个地方叫防川,一个小村庄的名字。
去不了朝鲜,也去不了俄罗斯,但是不能不去防川。
我们今天去了防川。
从珲春到防川大约有70公里路。水泥路面,没有破损,双向两车道,路面有点窄,车辆不多。一路向东,路过圈河口岸,我们停车到口岸看了一下,有几辆去朝鲜的大货车,正在等待过关,没看到朝鲜车辆。从圈河口岸过去上图们江大桥,对岸就是朝鲜。朝鲜的罗先市就在附近,那里是朝鲜的经济开发区,也是中国人二日游的目的地。前几年那里有个香港人开的英皇大赌场,害了不少中国人,延边一个官员去那里豪赌,输掉350多万公款,东窗事发,引起中国的注意,对越境赌博严加控制,据说现在赌场难以为继,已经停止经营了。
右边是图们江,左边是铁丝网,我们的领土几乎就剩下路了。有一个地方叫“洋馆坪”,这里原来只有8米宽的一条路,1957年发大水,路被冲毁,我们只能长期借道经过苏联(俄罗斯)的领土,才能出入防川。1992年政府投资500万元,修建了沿江大堤,大堤顶是8米宽的水泥公路,据说又花钱买了俄罗斯一点地,即使这样,现在这段国土也不过十几米宽。
再往前走,经过一个沙丘,几个水塘,就到了防川村。原来这里没有村庄,1964年一个叫赵南起的社教队长,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建议移民,在十几个党员的带动下,几十户人家落户到防川,这才有了防川村。防川虽小,意义重大。小小防川村,肩负着守护祖国领土的重任。
防川村旁有一个简陋的《张鼓峰事件战地展览馆》,展馆虽然简陋,但是内容却振聋发聩。1938年占领我国东北的日军在这里试探性的向苏军发起了进攻,如果日军得手,便可继续北进,和德军对苏联的进攻遥相呼应,苏联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苏军不惜一切代价,投入4万兵力和飞机、大炮,顶住了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放弃了北进的战略计划。这一仗可以说改变了二战的进程。然而,受害的却是中国,这一仗结束后,中国领土又丧失了一部分,而且中断了中国出海权。
继续往东,直到一个停车场。这里就是边境管理区,再往东就是号称东方第一哨的防川哨所了,要买票并乘坐景点中巴车才能进去。
去哨所的路更窄,两面都是密密的铁丝网。到了哨所,有一个比较大的停车场,我们下了车,登上台阶,看到铁丝网后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字“土字牌”,这就是清政府当年留下的“屈辱碑”。
说起这块碑,还有一段令人痛心的往事。
一百多年前,吉林、黑龙江两省都曾经是沿海省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鸦片战争失败后,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后来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入海口至图们江入海口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割让给了俄国。根据双方条约,需要在边境每隔一段立一块石碑,石碑按俄文字母排序,最后两块碑分别是“土字牌”和“乌字牌”,“乌字牌”要立在图们江入海口,“土字牌”要立在离入海口10公里的地方。立碑的时候,双方各自派出了官员,清朝官员嫌路远,不好走,怕累,安排一个下属和俄国人一起去立碑,这个下属走到半路,大烟瘾犯了,也不想再往前走,就让俄国人单独去立碑。结果俄国人把“土字牌”立在了离图们江出海口23公里的沙草峰,而最重要的“乌字牌”根本没有立。后来清政府派吴大澂和俄国人交涉,在吴大澂的力争之下,“土字牌”往前移了8公里,而且争到了图们江出海权,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在图们江上修了一个铁路桥,横跨俄、朝两国,大型船舶无法通过,实际上断绝了中国出海的航道,中国只剩下了名义上的出海权。从此,我们只能爬到防川哨所二楼平台,远眺日本海而望洋兴叹!
李鹏1991年曾到过防川。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总理,远望日本海,心中充满悲凉,曾作诗一首:“图们江水向东流,土字牌前路断头,登上哨所见沧海,旧事不堪再回首。”
到珲春一定要去防川。只有到了防川,你才会对国土的流失痛心疾首;只有到了防川,你才会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只有到了防川,你才会对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满怀激情。
2011-12-01 02:27
2011年10月8日 吉林 东宁 (一)
从防川回到珲春,已经是中午。把车停在一个市场附近,两位女士开始做饭。点上卡式炉,用高压锅先做一锅大米饭,又炖了一锅白菜豆腐,再在菜市场买一点熟食品,一顿简单的营养午餐很快就准备好了。
菜市场很热闹,攘来熙往,人声嘈杂。货架上蔬菜水果、肉蛋海鲜、生拌熟食、干杂调料,摆放的满满当当。
珲春虽然离海不远,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失去了海岸线,所以,市场上的水产品几乎都是从朝鲜、俄罗斯进口的。然而即便是进口的,价钱也不贵,比我们海滨城市大连的价格还要低。有些海鲜是这里独有的,比如产自俄罗斯的帝王蟹,产自朝鲜的红毛蟹,还有一些叫不上名来的鱼,个头很大,非常新鲜。
东北有一种野生的蘑菇,生长在松树下,因此得名叫松伞蘑。由于是纯野生的绿色食品,而且味道鲜美,口感滑爽,价钱很贵,现在大连一斤干货超过200元。珲春市场有一家卖松伞蘑的,价钱比大连便宜一半。
小城珲春商品丰富,物价低,生活安逸,怪不得很多俄罗斯人到这里买房定居。
吃过午饭,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们收拾好碗筷,清理好垃圾就上路了。
今天计划赶到东宁。
珲春到东宁230公里。昨天到珲春已经把油箱加满,去防川来回一百多公里,车上还有多半箱油,估计路上会有加油站,所以离开珲春时没有再加油。
一路穿越山区,柏油路路面很新,车辆不多,路况很好。两侧是连绵不断的森林。已是深秋季节,万木霜天,层林尽染,绿的松树、黄的杨树、红的槭树、白的桦树,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描绘着秋天的绚烂。一片片红叶簇拥在桦树白色的树干旁,像燃烧的火焰,热烈奔放。有风掠过高高的杨树梢,金黄色的叶子不停地摇曳,飘飘洒洒从天空落下。秋天的森林,色彩斑斓,温馨辉煌。在森林中穿行,不知不觉沉浸在俄罗斯油画般的意境中。
观察仪表,发现油箱油不多了。本以为半路会有加油站,没想到这一路都是林区,连村庄都没有,跑了将近二百公里也没见一个加油站。
天色渐暗,油表指针终于沉到了底,心里企盼加油站早点出现。内弟两口子有点着急,怕车子在这荒郊野外抛锚。我安慰他们,车到山前必有油,加油站会有的,不用担心。其实我心里有数,油表到底,不等于油箱里的油到底,车子大约还可以跑40公里。另外,发电机里还有十多升油,再过一会看不到加油站,就把发电机里的油抽出来加到油箱里,跑到东宁没问题。
汽车开始爬坡,天已经黑了,我打开大灯,一道光速射向远方,灯光里我看到坡顶有一块加油站的大牌子,他们几个也都同时看到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
我的话应验了,车到山前必有油!
华灯初上,我们到了东宁。
2011-12-1 17:33
2011年10月9日 吉林 东宁 (二)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西宁是青海省会;1995年辽宁的北镇县曾易名为北宁市,2006年又回称北镇市,所以在我国境内现在没有名为北宁的县市。
不错,还有一个东宁。
东宁是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中俄边境上的一个县。清末设治,民初设县,至今已有百余年。虽然地处东北,但是因为离日本海很近,所以属于海洋性气候。昨天傍晚在加油站加油时,因为不愿意走夜路,想在加油站驻车过夜,加油站也同意,但是他们还是建议我们,再跑三、四十分钟,下山到东宁县城住宿,那里比这里暖和。我们听了他们的话,赶到了东宁。果然如此,这里确实比较暖和,气温要比山区高出五、六度。
找了一家小吃店,几个热腾腾的包子,一碗热呼呼的玉米碴子粥,吃完早饭后浑身暖和和的,非常舒服。
和珲春一样,东宁也是边境口岸,从这里去俄罗斯很方便。
无心顾及其他,对我来说,这里最有吸引力的是日军的东宁要塞遗迹。
1931年9月18日,只有500人的日军攻打沈阳6800多人驻守的东北军北大营,正在北京看戏的张学良秉承蒋介石不抵抗的旨意,下令“避免冲突”。东北军放弃北大营,战斗结束,战果如下:日军死2人,东北军死320人。此后,20万东北军不敌2万日军,5万投降,15万撤入关内,留给日军飞机260架,大炮250门,炮弹10万发,迫击炮600门,炮弹40万发,步枪15万支,子弹300万发。从此日军得以壮大,如入无人之境,仅用4个月零18天就轻而易举的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3倍的东北全境。
真是奇耻大辱!东北沦陷,张学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因为全国人民的声讨,张学良才被迫发动西安事变,企图补过,但是为时已晚。日本像一只蚊子,原本因为地震、经济危机饿的不能再飞,但是突然意外得到东北这块肥肉,立即吸饱了血,重新复活,变得强大起来。
如果当初张学良下令抵抗,20万东北军,完全可以控制住局势,压住日军气焰,避免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因为当初的不抵抗,中国付出了十四年的牺牲!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日军开始在东北与苏联接壤的边境地区大规模的建设军事要塞群,至1944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配套、扩建和附属工程直至战败也未完成。位于东宁的要塞,日军号称东方的马其诺防线,正面宽约100公里,纵深约50公里,建于200到500米高的山里。地面是无以计数的永备工事,地下是纵横交错的隐蔽工事。要塞群还包括十个飞机场、五个野战医院、一个兵工厂、一个发电厂、400多公里铁路、800多公里公路。东宁要塞驻扎日军3个师团,计13万之众。
从东宁出发,往三岔口方向行进,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勋山要塞。这里已经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个很大的纪念广场,广场东侧中线位置,耸立着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塔前有一块花岗岩巨石,上面镌刻着李德生将军题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十一个大字,纪念塔后是东宁要塞历史陈列馆,纪念塔正对着的就是日军勋山要塞遗迹。
不用购票,但是要登记才可以进入陈列馆。馆内人不多,很安静。
在一块块展板前驻足良久,在一件件展柜前默默凝视,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大量的实物展品,为我们勾勒出六十多年前的历史:日本鬼子的残暴、中国人的悲惨、苏联红军的英勇,一一浮现在面前。
东宁要塞地下工事修建在山腹里,工程浩大,先后动用17万中国劳工,用了十年时间修筑。这些劳工有的是战俘,有的是日本鬼子直接从大街上抓来的,有的是被假招工广告骗来的。劳工干的是危险、繁重的体力活,挨饿受冻,伤病不给治,每天都有十几人、几十人死于非命或被残杀。为了保密,工程完工后,所有劳工均被杀害灭口。日本鬼子对劳工看管极严,从东宁要塞逃出去的劳工寥寥无几。有的劳工试图逃跑被抓回来,日本鬼子残忍的锯掉他们的双腿,任其死亡。在陈列馆里就有两具这样的尸骨,让人看了不禁毛骨悚然。
1945年8月9日,150多万苏联红军根据雅尔塔协议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就在当晚,日军假借防炮、防毒气,把3000多劳工赶到地道里,然后把所有出入洞口炸塌封闭,除了有30人侥幸逃出外,其余人均被活埋,窒息而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真正结束。躲藏在东宁要塞的1200多日军,拒不投降,依靠坚固隐蔽的工事负隅顽抗。苏军发动强大攻势,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倾泻了7000吨炸弹、炮弹,在阵亡1500人之后,仍没有拿下要塞。8月30日下午,在被俘的日军将领的反复劝说下,901名顽固的日军才打着白旗,拖带着105具尸体走出地下要塞。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在东宁。
苏联红军对日作战作出了重大牺牲,也涌现了许多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年仅20岁的苏军下士、机枪手菲尔索夫,在第一个冲上敌阵、子弹打光的情况下,飞身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菲尔索夫被苏联授予“苏联战斗英雄称号”,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为他专门塑造了一尊铜像,安放在烈士牺牲的地方,供人们瞻仰。
我们感谢苏联的支援,永远铭记在心。
战争已经结束六十多年,但是对东宁人来说,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这里的土地。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宁人已有60多人被日军遗留的炮弹、炸弹炸死,被炸伤残的有200多人。最近的一次事件发生在2008年1月14号,东宁大肚川村民姜德珍不幸被日军遗留的炮弹炸死,时年51岁。
从陈列馆里出来,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日军轻易占领东北,进而疯狂掠夺资源,增强经济实力,最后野心膨胀,企图吞下中国乃至亚洲,导致亿万中国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众,2200万人死于战火。这样的政府必然没有好下场。
要塞遗迹入口在半山腰上,沿着小路往上攀爬,便到了洞口。洞口由水泥浇筑而成,原是日军要塞的火炮阵地。与洞口相连的有两根窄窄的铁轨,那是用来输送炮弹的。地下要塞像个迷宫,里面几乎没人,昏暗的灯光下,似乎仍旧弥漫着血腥的味道,寒气袭人,阴森恐怖。1.8米高、1.5米宽的甬道,分为上下三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连接着军官室、士兵室、作战指挥室、医疗室、无线电室、物资仓库、弹药库、洗澡间、伙房、发电机房、通风口和各个火力点。甬道没有水泥被覆,可以看出这里的山体由火山熔岩组成,不像花岗岩那样坚硬,也不像风化的沉积岩那样松软,有利于挖掘坑道。
在地下转了好几圈,总算找到了出口,好像从地狱又回到了人间。
外面阳光灿烂,一片光明。蓝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几只小鸟叽喳叫着从我眼前掠过。站在炸塌的工事前,遥望国境线,宁静而和平。我有幸生活在远离战争的时代,我希望六十多年以前的耻辱和苦难不再重演,我祝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和平,感受幸福。.
2011-12-10 10:48
2011年10月10日 黑龙江 牡丹江
10月8号下午从东宁要塞出发,到绥芬河的时候,已是傍晚。我们先找到一家旅行社,询问去俄罗斯的情况,旅行社说,目前不允许自驾车去俄罗斯,去俄罗斯可以参团,去海参崴三日游的费用是每人1500元,报价比珲春高550元。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来到口岸。绥芬河口岸是国家一级口岸,往来人员、车辆很多。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接近闭关时间,仍有不少人在等待过关。口岸停车场停着好几辆大货车和大巴车。大巴车从俄罗斯刚入境,一车洋面孔,年轻人居多,看来是到中国旅游、购物的。
找到一个值班的边防武警,向他咨询自驾车去俄罗斯的事,他的回答和旅行社的说法一致,目前不允许自驾去俄罗斯。开着房车去俄罗斯是不可能了,至此我们彻底死了心。我想,随着两国交往不断扩大,总有一天,绥芬河口岸会开通自驾游的。
这两天内弟有点感冒,每到一地都住宾馆,这一晚也不例外,我们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宾馆,车就停在宾馆外的停车场。附近有一个教堂,高高的尖塔顶端有一个有点像克里姆林宫圆形屋顶那种帽子,与欧洲哥特式的教堂尖尖的塔楼明显不同,风格迥异,估计是俄罗斯人修建的。
绥芬河依山而建,市内道路有很多陡坡。小城不大,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干净卫生,宁静安逸。据说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个宜居城市之一。
在绥芬河住了一夜,昨天上午我们到了牡丹江。牡丹江比绥芬河热闹很多,有很多大型商场。在超市里买了一些食品,在商场美食区吃过午饭,再到江边溜达一圈,我们就去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叫做烧锅村的小村庄,去看望那里的一个亲戚。关系有点远,他们是我内弟的媳妇的弟弟的女儿的公公婆婆。也就是我内弟的内弟——他小舅子的亲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算太远。
稍微有点周折,不过还算顺利,在手机不断通话的引导下,下午三点多钟我们到了烧锅村。内弟的亲家,也就是我的亲家,虽然关系有点远。亲家公正在地里指挥收割机收获玉米,接到电话,听说我们到了,放下农活,一身尘土的回家接待我们。亲家母见我们到来,马上开始张罗晚饭。亲家公的父亲,九十多岁了,也从屋里出来迎接我们。虽然从未谋面,但是乍一见还是感觉十分亲近。 虽是农村,家里却十分干净,地上铺的地砖,和城里一样,进门也要换拖鞋。地上一张双人床,铺着粉色的被罩,透着一股喜庆劲儿。床头雪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大大的婚纱照,小两口一脸幸福的微笑望着我们。墙角一张桌子,桌子上是一台电脑,可以上网。 外甥女是地道的大连人,城市里长大的姑娘,怎么嫁到黑龙江的农村来了呢?这里有一个故事。亲家的儿子在大连打工认识了外甥女,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外甥女看重的是小伙不但人长得浓眉大眼很帅气,而且待人诚恳,极有上进心,所以对他是否是农村户口并不在意。没想到这段姻缘被她父亲发现,棒打鸳鸯,坚决反对。有压迫就有反抗,外甥女一气之下没和家里打招呼,和男朋友远走高飞去了山东,玩起了失踪。这下可好,家里炸了锅,派人四处寻找,找了好多天没找到,这下慌了神,到派出所报了案。说来也巧,正好外甥女工作地点附近最近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被害人是一个女孩子,派出所通知去辨认尸体,内弟陪他小舅子去看,左看右看觉得像,但是又不敢肯定,心慌得不得了,迷迷糊糊回了家。也许是心灵感应,也许是女儿思母心切,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女儿的电话,一家人这才如释重负,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听说女儿在山东寿光,内弟的小舅子、内弟的丈母娘第二天就赶了过去。到寿光一看,小两口已经落地生根,在寿光找了工作租了房。看到两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女婿好学上进,做父母的也就默许了两人的关系。现在,两年过去了,小两口已经有了孩子,小伙子不但学到了一手修车的本事,还在父母的支持下,贷款买了一台重卡,跑起了运输。
但是,内弟的小舅子至今没有到过他亲家。我们正好路过,顺便来看看,也算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
晚饭很丰盛,鸡鸭鱼肉一大桌子,都是从村里的商店买来。亲家说,现在的农村可不像过去,和城里人一样,也是天天大米白面,种的玉米除了卖,留下的作饲料,人不吃的。村里有馒头店,吃馒头不用自己蒸,非常方便。现在有线电视也通到了家,电脑也可以上网,手机、电话更不用说,我们和城里人的生活没有太大差别。农活也和过去不一样,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根本不用出大力。他说,他今年种了四垧地,合40亩,全部种的玉米,今年大丰收,每亩地大约可以收获1800斤,收购价是每斤1.1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成本,每垧地大约能收入将近一万元。四垧地就是四万元,再加上农闲在外边干工程,一年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怪不得能帮儿子买大货车,他有这个能力。看来外甥女还是有眼光。城里人不能再像以前瞧不起农村人,说不定你家的存款没有人家的多。
今天早上起床后,看到亲家两口子已经在后院干上了活。后院一大堆玉米,因为是机械收割,有的玉米棒子上还残留着玉米皮,需要剥去。反正我们也不急,于是也伸手干了起来。亲家公直劝我们不要干,怕我们累着。我们说,我们都下过乡,年轻的时候都干过这活,熟练工,正好活动活动筋骨,也重温一下知青生活。亲家公拗不过,拿出几副贴胶的劳保手套给我们,让我们带上,护着手。
毕竟年龄不饶人,干了三个多小时,腰背有点酸痛。看看一大堆玉米已经剥了一半,我们感到很欣慰。这时候,亲家公招呼我们回屋。原来趁我们干活的功夫,他给我们准备了好多好东西:新玉米现加工的面粉、小碴子、大碴子,金黄金黄的,还有白菜、萝卜、菜豆、大葱,都是绿色食品。
满载而归,不光是那些农产品,还有对新农村的收获。
2012年1月3日 辽宁 大连
雪
雪,悄悄的下了一夜,窗外已是一片银白。树是白的,楼是白的,山是白的,大地是白的。厚厚的白雪掩盖了瑕疵,一切变得那么纯净,那么美丽。我已经两年没看到下雪了。去年冬天的时候,正在南方,少过了一个冬天。终于又见到下雪,我仿佛又遇到了久未谋面的稚友,一个穿着白色纱裙的少女正款款向我走来。
太阳从云隙里透出一束光线,屋里悠地亮堂起来。我轻轻拭去玻璃上凝结的水汽,窗外还有雪花在优雅的飞舞。院子里,孩子们欢呼着你追我赶,手里的雪球飞来飞去,不时爆出阵阵响亮的笑声。我也会心的笑了,和我小时候一样,全然不顾小手已被冻得通红,依然兴奋地把冷冷的雪用力捏成一团,抛向小伙伴,不管是击中别人,还是被人击中,都会兴奋地大叫。下雪真好。
突然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雪。
那时我下乡,在宽甸的深山里,那里的雪才叫大呢!
冬天,生产队搞副业,要上山砍树,然后拖下山来,送到瓦厂烧窑。山里冷得很,上山之前要做好防寒准备。头戴羊剪绒的棉帽子,两只帽耳朵放下,系好带儿把脸裹住。一副只在虎口处分一个叉的棉手闷子套在手上,两只棉手闷子用一根细绳连着,挂在脖子上。脚穿胶皮“棉水袜子”,也就是棉胶鞋,有的老农还习惯穿靰鞡,说那东西暖和。身上一件破棉袄,肥大的棉裤打着绑腿,防止雪灌进裤腿和鞋里。每人手里拿一把磨得飞快的长把利斧,腰缠一根手搓的麻绳,那绳子两米多长、手指粗细,一头拴着一个铁打的飞镖一样的扒锔子。这就是我们的全部装备。对了,怀里还揣着一个大饼子,这是我们的午饭。
上山的路很长,都是在厚厚的积雪上踩出的小道,一跐一滑,很难走,不时有人摔一个大跟头,哈哈一笑,爬起来继续走。走到没路的地方,那雪厚的,一脚下去就没到大腿。
到了老林子里,找到“站杆子”,就是死树,看好树的长势,站在旁边,先清理掉树根周围的小树乱草、积雪碎石,一脚踩在上坡,一脚蹬在下坡,身子站稳了,腰板挺直了,摆好架势,然后抡起斧子,先砍下坡一面树干。一斧子从斜上方往斜下方砍,一斧子从斜下方往斜上方砍,砍出一个尖括号似的凹槽,再砍上坡一面树干,照样是上一斧,下一斧。下坡一面的凹槽要略低于上坡一面凹槽,砍到一定时候,树干会慢慢倾斜,发出嘎嘎的响声,这时最危险,要接连猛砍几斧子,防止树干劈裂,然后迅速的跳出危险区域。一般会往预想的下坡方向倒,但是也有意外。参天大树,嘎嘎的响着,慢慢倾斜并逐渐加速,巨大的树冠倾轧着仍旧站立的大树,断枝横飞,雪花四溅,接着轰然一声倒地,激起团团雪雾。眼见树要倒,要大声喊顺山倒还是迎山倒,提醒身边的人小心。邻队有一个老乡,就因为树倒的时候出了意外,被树柈子把腿打断了。
树干约有腰粗,砍倒以后,截下树头,把剩下的枝枝杈杈全部褪掉,然后解下腰上的绳子,把扒锔子用斧头钉在树干大头上,把绳子搭到肩膀上,一手在前紧握绳头,一手在后控制方向,拉紧绳子,沿着雪道往山下拖。
砍树是一个力气活、危险活,拖树更是力气活,也更危险。一棵大树几百斤重,那山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说是路,其实不过是前面拖树的人刚刚趟出的路。路上既有深坑,也有巨石。遇到上坡、巨石,你有时候要使出吃奶的劲儿,才能越过。遇到陡峭的下坡路,更要十分小心,因为重力,树干往山下滑有时候比你跑得还快,稍一大意,就可能被身后的树干撞上,那可就要出大事故了。所以,拖树下山的时候,不能使蛮力,要用巧劲儿,一边往山下跑,一边要忽左忽右、蹦蹦跳跳躲避路上的石头,如果不小心摔倒了,那就悲惨了。
到了山下,棉袄已经被汗水湿透,口干舌燥,好在山谷里有小溪,虽然上面结了冰,冰下面还是有水流动,找一个没有牛粪马粪的地方,砸开冰,趴下来喝个痛快。不敢多歇,时间长身子凉了会感冒,接着还要上山,再拖一棵树下来。
到了中午,拾一些干柴,点起篝火,大家围坐在火堆周围。各找一根直直的树枝,用斧子削出一个尖来,把怀里的玉米面饼子拿出来,那饼子早已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好不容易扎进去,插到树枝尖上,伸到火堆里烤。外面烤糊了,里面还是冻的。只好先把外面烤热、烤软的一层先啃去,再接着烤下一层。那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大饼子啃光了,把后背转向火堆,把湿透的棉袄烤烤干。
一冬下来,棉袄早已被绳子勒开了花,肩膀到后背,白花花的棉花裸露在外面,懒得去缝补。后背上一圈一圈的都是汗渍,懒得去拆洗。
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好胜,也许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反正没觉得那么苦。如今回想起那些往事,常常怀疑,我真的经历过么?
雪,终于停了。阳光普照,大地一片光明。雪花停止了空中飞舞,我的思绪却还深陷雪中,凝视着窗外银白的世界,久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