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房车讯】62岁学开车,63岁准备开房车进行沿海岸线旅行。2010年9月13日,张志武老人准备和老伴用一年时间沿海岸线南下东南亚,一路旅行并普法的事。12日,一切准备就绪的张志武在亲戚、邻居、同事的欢送下,和老伴踏上了旅程,开始了他们的圆梦之旅。下面是他在21世纪房车网论坛中的房车旅行游记,里面他与大家分享了旅行心情,向大家介绍了沿途风光,分析了旅游消费,详细地记录了旅行行程,相信这些经历对房车车友、房车爱好者等等都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跟着他一路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学习如何开着房车走天下!(这是关于快乐老人房车万里行的第二篇,查看第一篇请点击此处,点击此处查看第三篇,点击此处查看第四篇,点击此处查看第五篇,点击此处查看第六篇,点击此处查看第七篇,点击此处查看第八篇(出境),点击此处查看第九篇(出境),点击此处查看第十篇,点击此处查看论坛详细记录及网友交流。)
2010-10-15 19:09:00
连着两天去世博,老伴儿有点吃不消,所以今天休息一天。下午去松江的佘山,参观有百年历史的大教堂和天文台。松江原是上海的一个县,后改为上海的松江区。松江撤县改区后,区委、区**对全区的规划出了大手笔、下了大本钱。如今松江旧貌换新颜,环境优美,到处是洋房绿地,绿化面积达到46%,居住人口很少,绝无堵车之忧,成为非常适于人居的地方。
我是受邀到松江来的。邀请我的是我的亲友。他很早来到松江投资建厂,如今已是松江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给我们安排在松江宝隆花园酒店,还亲自陪我们游玩,向我们介绍松江,说松江是上海之根、上海之源、上海之巅。言语间流露出对松江的无限热爱。
如果你到松江来,我相信你也会被它的友好环境所倾倒。









2010-10-16 6:44:00
昨晚和老伴儿带着两部相机和三脚架去泰晤士小镇。小镇是英国设计师设计,完全是按照纯粹的英式风格建造的。小街曲曲弯弯,几乎看不到行人,偶尔会有一辆、两辆汽车经过。街两旁的小楼,花式窗子里,透出米黄色的灯光,和柔和的路灯光一同洒向路面,若明若暗。半个月亮挂在空中,树影婆娑,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芳香,不知名的小虫不停地鸣叫,一切显得那么安静闲适,令人陶醉。我们好像漫步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仿佛已经身处异乡。



















2010-10-16 21:10:00
已经在松江住了五天,被美景吸引,乐不思蜀了!大家有机会来上海,千万不要错过松江。来松江,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










2010-10-17 7:15:00
松江是上海文化、历史的发祥地,是上海之根。在上海开埠之前,松江一直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广富林考古发现 4000年前上海建筑群,出土古人遗骨。松江古时为华亭县,黄道婆在此推广纺织技术,曾被誉为“衣被天下”。沪剧即诞生于此。因为松江境内的佘山海拔99米,为上海最高峰,所以松江被誉为“上海之巅”;又因为黄浦江称谓从松江开始,所以松江又被称为“上海之源”。
2010-10-18 5:37:00
昨天上午去松江老城区,正在动迁,但是与已经重建的古城相比,未重建的松江老城更多的保留了原汁原味,当你看到狭窄的马路上、明代遗留下来的古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可以联想到,这就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当你看到老奶奶悠闲地坐在巷子里打毛衣,你会感到这里是“活的”,是有人生活的古镇。中午重返世博,人数已经超过60万。因为去过两次,所以有了经验。下午主要看非热门馆,晚上专攻热门馆。依次看了 馆、土耳其、希腊、丹麦、法国、意大利、英国。平均用时一个多小时。排队最长的是英国馆。今天是最后的疯狂,不到五点就起床,准备第一个冲进世博园。
2010-10-19 19:19:00
今天离开上海,现在已经到了杭州。因为路上修桥,国道不能走,所以走高速,比较快。
昨天计划早点走,争取早去能预约上中国馆。所以,我们早上五点起床,六点乘第一班地铁到耀华路世博园6号口时还不到六点,但是已经有很多人了。九点检票,以为能领到预约票,没想到轮到我们,预约票已经发完。沙特馆更没门,据说要排队六七个小时,想想不合适,就去了印度馆,接着去了尼泊尔馆,后来又去了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美联合馆、非洲的埃及、利比亚、尼日利亚、非洲联合馆等等,大约走了二十几个国家馆。
现在我已经到杭州。途中路过嘉兴,去南湖转了一小圈。
2010-10-20 15:59:00
快乐老人房车万里行第一个月小结
自2010年9月18日从大连出发至今已满一个月。有必要对一个月来的房车旅行生活做一下总结,以满足各位房车爱好者及关心我们旅行的各位亲友、朋友。
一、对房车的评价
我的房车是长城赛铃旅居车,今年长城公司已宣布停产,由长城风骏替代。通过连续一个月的行驶、使用,我对该车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
1、动力系统安全可靠,发动机运转平稳,没有意外熄火等问题。
油路、电路、空调、音响正常。双排座车厢空间大小合适,座椅舒适。后视镜宽大,瞭望视角宽。制动有效,略显迟缓。因车体过重,刹车距离较长,需要控制行驶速度,早做预判。倒车雷达灵敏,可惜不是可视雷达,为保证安全,由人辅助瞭望引导。底盘比轿车略高,一般的坑洼路面可以通过。车体较高,接近三米,所以重心高,不稳定,车停在路边,有大型车辆快速通过时,都可以明显感觉到车体晃动。行车时,这种感觉更明显,后面大车超车时,你会有被风挤到一边去的感觉,需要把握住方向。车速超过六十公里时,如遇两条行车道中间被重型车辆挤压的凹凸不平的路面,变道时有点控制不住方向的感觉。弹簧弓子略软,对车体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最大缺点就是车体高、重,稳定性略差,影响操控,对行车安全有一定影响。
2、生活区总体设计比较合理,空间利用率较高,生活起居比较舒适。
床很长、很宽,最长处1.9米,宽1.6米,可以睡三个人,两人睡绰绰有余,床垫硬度合适,睡眠舒服。床上部空间并不局促,我的身高1.78米,坐起时稍微低头即可。卡座式沙发、茶几四人同坐略显局促。沙发可变床,可以睡两个小孩,如果是两个身高超过1.6米成年人,只能蜷缩。我们只有两个人,所以不用变。因为沙发够用,我在车体右侧沙发座上安装了一个简易的衣柜,把衣服挂在里边,取用非常方便。卫生间原来的马桶太笨重,清洗麻烦,我没有带,在杂货铺买了一个病患老人用的马扎式的简易坐便,使用时套上塑料袋,用后扔掉。都是晚上起夜用,白天都去公共洗手间。
用水不是很困难,给水箱上水,如有自来水龙头,可以接上水管。我在烟台时,亲属住在六楼,接上三十米长的水管输水,因为管子过长,水流很慢,很细,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加满,以后我再也没有用水管加水。我出发前买了一个漏斗,我在漏斗前接了一小段约二十厘米硅胶管,插到水箱里,用水桶加水,提了几桶水,就加满了。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用水管加水,用水桶,可以省去买水管的钱,减少车重(我买水管费了很大的劲,最后买的硅胶管,花了500多元钱,天天还得在车上拉着)。
最大的问题是用电。天天为电不足苦恼。车上两个电瓶,一个是启动电瓶,在前部,另一个是生活电瓶,在车后部。两个电瓶全靠发动机充电。也许我车后部的电瓶老化了,我的使用经验是,只能供用电量不大的电器使用两、三个小时。一个月来,因为每天上网,所以电视基本没用过,只用笔记本电脑,行车一、二百公里,只能用两、三个小时。出发前知道这个问题,所以联系厂家安装太阳能电池,但因时间紧迫未能安装。原本想途中安装,可是因为车体已经超重,轮胎已经有些吃不消,如果再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又要增加一、二百公斤重量,所以,不敢安装了。我现在采取两个办法解决用电不足问题,一个是尽量不使用车上电器,包括照明。我买了一个LED野外照明灯,用三块一号电池,三块钱,用了半个多月了,还很亮,基本可以满足照明需要。还有就是借电,如遇条件允许,向临时邻居借电,一般都不会拒绝,事后送点小礼物表示感谢。
用车载发电机做过几次饭,但是使用很麻烦,发电机很重,拿上拿下不容易。另外,噪音很大,很多情况下不能使用,因为会影响他人。除非在车水马龙的路边,噪音本来很大,或者在偏僻无人区,但是,那种地方不敢住。另外,发电机功率不大,做饭用时比在家长一倍。电饭煲和电磁炉同时用,发电机就会剧烈颤抖。
有一个问题我始终没搞明白,该车额定成员五人,我们只有两个人,车上加载的东西无非是行李、衣服、炊具、电缆、水管、食品及其他生活用品,怎么会超重呢(收费站显示的重量是2.7吨,按说明书标重2.3吨,超重400公斤)?根据我的使用经验,我认为,该车设计时对长途旅行时携带的物品重量估计不足,虽然额定乘员五人,但未考虑五人携带的生活用品重量。因此,发动机动力略显不足,轮胎承受压力略小。
3、停车问题。
一个月来我停车的地方基本在城市里:或是停车场,或是居民小区外,还有时停在银行、厂矿、机关、超市等有保安、监控、灯光的地方,附近都有公共洗手间,可以洗漱。一个月来,我的车载水箱只加过五次水。有一次想停在加油站,被拒绝。从来没有停在派出所,一是找派出所很麻烦,二是城市治安情况没有那么差,我们找的地方又都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所以,一个月来,没有遇到安全问题。
因为考虑到气候问题,所以选择的出发时间比较合适,一路上不冷不热,非常舒适,不用打空调。
4、费用情况。
油费:自9月18号到10月17号,共行驶里程2177公里。加油1455元,229.54升,平均油耗10.55升。大连到烟台船费:930元。修车费50元。路桥费310元。停车费150元。公交、出租车费90元。景点门票费1210元。纪念品费190元。餐费1091元。旅馆费158元。洗理费63元。以上共计5797元。费用最高的是油费,依次向下为景点门票费、餐饮费。三项均超过1000元。亲友招待的住宿、餐饮、景点门票费未计算在内。因为我们已经超过60岁,所以景点门票大部分是半票。
总体感觉,房车旅行比较舒适、自由,生活略有不便,但可以克服。费用比在家略高,但比其他方式旅游花费要少很多,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接受。虽然没有营地,但是停车住宿只要选择地点正确,安全可以保证。最大问题是缺电,用电、做饭不方便。超市或小区附近一般都有便宜熟食如馒头、包子、粥、熟菜、拌菜可买,有便宜的小饭店,我们经常买着吃。景点附近饭店很贵,不要去。最好在进景点前,准备点食物。
2010-10-20 19:49:00
洗澡可以用车上淋浴,但是我一次也没用,想洗澡就到洗浴中心或在酒店洗。喝热水比较麻烦,要烧水,要有暖水瓶。我都是喝瓶装水。因为洗漱用水及大小便多在公共卫生间,所以车上的水用的较少,排的污水就是洗手、洗水果的水,很少,停在路边时,顺着排水沟就流进下水道,有时就浇树浇草了。
2010-10-20 20:17:00
昨晚在灵隐寺停车场停了一晚,收费10元。晚饭在饭店吃的,一个蘑菇汤,30元,一盘炒白菜,18元,加上米饭,餐具费,一共54元。我老伴儿说这些钱,在无锡三国城附近小饭店,可以买108个肉包子。上午去灵隐寺,门票上写灵隐飞来峰45元,以为是通票,包括两个地方,进去才知道,进灵隐寺要另外花30元买票。爬到飞来峰峰顶,除了看到卖饮料的和树木,还有石头,什么景色也看不到。倒是飞来峰下的石刻造像非常精美,值得一看。回到停车场,收费30元,每小时5元。中午下山,路上车辆十分拥挤,停车场爆满,只好进市里,没想到,市里同样路窄车多,很难找到停车场。转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
2010-10-22 21:09:00
以前从未听说过柯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今天见识了。上午到柯桥老街转了一圈,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尤其是水上廊桥,非常大,非常壮观,非常漂亮。中午到了柯岩。门票一百元,老年人半票。园里分三部分,一是柯岩,二是鉴湖,三是鲁镇。柯岩非常值得一看,其中两块巨石更值得一看。原来这里是隋唐时期的采石场,后来建了一座寺庙,巨石上雕了佛像刻了字,植了树,建了园,于是变成旅游胜地。今天的采石场、矿山是不是都可仿效这里,变废为宝?令人惊叹的是,地下古采石场,今已积水成潭,最深处竟有75米。鉴湖遗留有古纤道,大概是拖拽运石船的纤夫们走的路。
湖上乌篷船往来穿梭,运送游客。船夫多是老年人,手脚并用,边划边唱,小船划得飞快,惹得船上的小姑娘们也高声唱了起来,看到我们老两口,挥动双臂,大声喊叫,祝我们白头到老。鉴湖周围有很多绍兴名人雕像,从大禹到勾践,从秋瑾到鲁迅。另有一处展馆,专门介绍绍兴当今十大杰出民间艺术家。其中有写中国文化通史被誉为红学家的农民,有写小说、散文的民间作家,有在一枚鸵鸟蛋上刻下5万余字的微雕艺人,还有名扬四海的雕刻家。江南真乃人杰地灵。所谓鲁镇,其实是一处虚景,现实中不存在,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建起来的虚拟小镇。大凡鲁迅小说里的人和建筑,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鲁宅、宗祠、戏台、当铺,应有尽有,祥林嫂、孔乙己、阿Q,除了有街头雕塑,还有演员即兴表演。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个牌匾博物馆,收藏了好多名人题写的牌匾。***曾来此两次,并题词留下墨宝。
2010-10-23 20:10:00
自清晨起,雨就没有停过。吃过早点,即出发至绍兴市里。柯桥与绍兴很近,没用多少时间就到了。在GPS的正确指引下,顺利找到鲁迅故里,把车停在车场,缴了十元钱停车费。鲁迅故里免费领票,发票的人劝我们买其他几个景点通票,老年人只收四分之一的价钱,每人70元,因为一些景点我们不想去,就没有买。上午参观鲁迅故居,下午参观周恩来祖居。每个展馆我都是驻足良久,仔细观看。两位伟人,同是绍兴人,且两宅相距不远,只有不到两站地。除此之外,他们二人还有一些共同之处:同姓周,差不多是同时代人;祖父都做过官,祖辈、父辈都是文人;从父辈开始,家境衰败,都经历过四处漂泊的生活;都深受母亲影响。由此想到,一个人之所以成才,成为公众仰慕的对象,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之外,以下条件会起很大促成作用:一是有人文环境,二是有家庭熏陶,三是有人生磨难。这后一条尤为明显。一个人生活在安逸平庸之中,不会有思想,不会发奋,不会有理想、有抱负。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
2010-10-24 18:03:00
秋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今天还没有停。我们兴趣不减,打起伞,冒着小雨,边走边打听,终于找到老街。小巷深深,石板路湿漉漉的,两侧白墙长了一些青苔。小巷一侧是河道,每隔一段路便有小桥把两岸连起来。步行到城市广场,发现这里是绍兴乌篷船旅游码头,不时有船来来往往,于是守在桥上,专拍乌篷船。雨中游老街,别有情趣。穿着各种颜色的雨衣、打着各色花伞的人,在小巷里擦肩而过;屋檐上滴落的水珠连成一串,跌落在石板上,溅起一个个小水花;雨点落在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小水泡,顺水漂流,马上又被新落下的雨点击破;被水洗过的青瓦,和白墙对比,显得更黑。雨中游江南古镇,其情更浓。这一切,在晴天是看不到的,这心情,在晴天也是体会不到的。心血来潮,赋诗一首,权作游戏,不必当真。“秋雨霏霏浸古巷,青苔绿绿染膏墙。登桥忽闻船歌声,乌篷艄公入画框”。
2010-10-25 5:29:00
北方很少会有连下两天雨的时候。南方确与北方不同,很少见到天空晴朗,阳光灿烂的时候。拙诗幼稚,羞于见人,行家看了会笑的。发出去后,也是心虚得很,梦中都在推敲,今晨便改了一句。现把改后的再发一遍。
“秋雨霏霏浸古巷, 绿苔斑驳染膏墙。登桥忽闻船歌声,乌篷艄公入画框”。
2010-10-25 6:44:00
刚刚在新浪微博发了一些照片,笔记本电池又快没电,不能在这里发照片了。又听见雨点击打车棚的声音,已经是第三天下雨了。
又跑了一段路,车上又有电了,抓紧时间补发照片。有一些是松江老城的,还有一些是世博的。
















2010-10-25 18:20:00
连着下三天雨了,好在雨不大,时有时无。上午去嵊州附近的崇仁古镇。古镇没有重建,保持原貌,门窗上保留的木雕图案精美绝伦,雕工极精细,只是因为年久失修,略显破败。古井、水塘至今仍在用。据当地人说,文革时候破坏不少。离开崇仁顺原路回到嵊州然后奔天台、临海。过天台后,按照GPS的指示,走了大约十来公里,前面路被拦住,一个老者手持小红旗,告诉我们前面修桥,必须返回。只好掉头回天台,边走边打听道,临近天台,有一条叉路直通临海,是104新国道。我们非常纳闷,为什么不在此处岔路口设一标志,告诉大家去临海走新路?好多车的遭遇和我们一样,跑了很多冤枉路。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临海市。雨还在下。昨天打湿一双旅游鞋,今天又打湿了一双布鞋。
2010-10-26 3:40:00
趁笔记本还有一点电,赶紧再发几张杭州、安昌、柯岩、绍兴、崇仁、照片。








































2010-10-26 19:19:00
今天下午抵达黄岩,正在找地方停车,一个年轻人过来,邀请我们到他的工厂去停车,免费提供水、电。随即开车在前面领路,把我们领进工厂大院安顿好,又非常诚恳的邀请我们去他家吃晚饭,推辞不掉,只好从命。年轻人姓翁,是这个厂的老总。在此向他及他的夫人、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的热情款待!
2010-10-26 20:00:00
今天去临海南长城了,保护得很好,像新建的似的。还游了紫阳古街。路上见到两个店铺很有意思,一个是卖切面的。在此之前我见过卖切面的都是用机器,而这个店不是,他有三个人,一个揉面、压面,一个擀面,把八、九斤重的面擀成一张好大的薄饼,然后交给第三个人用刀切成细细的面条。买切面的人络绎不绝,生意很好。另一个是做称的,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匠人正在往秤杆上钻眼。除了钻眼使用电钻,其余工序全是手工制作,我们和她说话,她就把活停下来,回答我们的提问。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怕和我们说话分神,把眼钻错,那称就不准了。店铺里挂了一支硕大的秤杆,约有三米长,手腕粗细。店外有一个一人高四条腿的大木架子,是专门用这巨无霸杆称称东西的。
2010-10-26 20:28:00
吃饭时说过要买卡式炉,吃完饭翁总给他同学打电话,说卖卡式炉的商店已经下班了,翁总就把我们送回房车。本来没把这事放心上,没想到,刚才正发帖子呢,翁总又回来了,专门回来送来了卡式炉,还有五罐气,说好容易找到的,只剩五罐气了。我要给钱,他说什么也不要,说是送给我的。太让人意外了,我真难以用语言形容此刻我的心情。我只能送他一点小礼物,表示感激之情。通过翁总,我看到了中国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再次衷心感谢翁总!因为网上有规定,所以不能披露翁总名字、公司名称,还请见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浙江黄岩有一位翁总帮助过我。




















2010-10-27 4:45:00
前几天因为时间和供电不足等问题,没有发照片。这些照片是匆匆补发的,量比较小。今天住在翁总工厂里,电力充足,再选一些绍兴师爷的故事发到网上。如有律师同行,可以看看,再和现在律师对照一下,相信会有所感触和启迪。
2010-10-27 6:22:00
再发几张临海市南“长城”、紫阳古街等照片。

















2010-10-27 6:37:00
昨晚车停在翁总工厂内,有电有水,还有黄岩翁总送我的卡式炉。炉子是日本进口的,气罐是韩国进口的。



2010-10-27 7:26:00
刮了一夜北风,气温骤降,今晨出去,感觉好冷啊,连忙把衬衣衬裤穿上。昨天翁总介绍说一江山岛可以去看,解放一江山岛时解放军牺牲400多人。记得小时候看过解放一江山岛的书,但是不知道一江山岛就在这附近。应当去看看烈士们。
2010-10-27 20:00:00
今天上午与翁总依依惜别,十点多钟到了台州椒江,停好车以后直奔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先到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在一个小山上,半山坡有一纪念碑,正面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碑文,背面是许世友将军亲笔写的一首词,难得一见许将军的诗词和字。上到山上,烈士纪念馆大门紧锁,门玻璃上都是手指印,我也只好趴到门玻璃上向里张望,隔着门玻璃拍了一张照片。然后下山去登陆战纪念馆,先去了一趟洗手间,再去纪念馆,被门卫拦住,说下班了,下午2点上班再来。再看门前告示,告知进馆要凭证件先登记,而且上午限一百人,下午限一百人。非常意外,非常奇怪。纪念馆中午休息两个半钟头,还要登记,且限制人数。从未遇到这样的纪念馆。中午吃过饭,我也休息了。一点多钟,台州商报两位记者来采访,采访结束,已经三点了,急忙去纪念馆。递上证件,登记在册,然后有人陪同进馆参观,见门口有一组雕塑,掏出相机准备拍照,跟随的人立即制止,告知不准拍照。问有无资料,告知没有,于是拿出笔要记,跟随的人善意的说椒江**网上都有,可以上网查,不用记,她还主动为我们讲解了沙盘。纪念馆分两层,下面一层还没看完,另外一位工作人员说,后面的别看了,上楼吧,我们四点半下班。只好草草扫了几眼,匆匆结束参观,一看表,刚好四点半。除了中途有一人进馆外,始终只有我们两人在参观。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经过烈士桥,登上另一座小山,小山上有一座纪念塔,塔的背面就是烈士陵园。每位烈士一小块墓碑,一棵修剪的非常整齐的柏树。前面两排是班长以上干部,多是**员。后面一大片是战士,也有很多党员。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我们辽宁本溪、盖县等地的。都是二、三十岁。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是本地的船工。
1955年1月18日进行的一江山岛登陆战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就结束了,但是意义重大。它是我军第一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同时也是我军同国民党军最后一战。一江山岛解放后,驻守在附近大陈岛的蒋经国即撤回台湾,毛主席指示不要炮轰,不要占小便宜,因此,国民党军得以顺利撤离浙东海面诸岛。
此役我军参战的海陆空军共一万多人,牺牲400多人,毙敌500多,俘敌500多。此战役是张爱萍将军指挥的。














我们现在已经到温州的黄华镇,这里有我们的亲友。今天晚上被安排住在宾馆里。黄华镇不大,但是很有特点,这里造船工业很发达,能造万吨以上的大船,并且出口。如果你用Google的“上帝之眼”卫星地图看看黄华沿海,你就会看到一艘艘万吨巨轮密密麻麻的排在海岸线上,蔚为壮观。


2010-10-29 18:53:00
今天与亲友依依不舍的告别,从温州来到福建的福鼎市。先走的104国道,后来上高速穿越山区,一路很顺利。车停在一个小区里,邻居们来参观,我们打开车门请他们上来看,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一对老夫妻,老先生已经89岁高龄了,在子女的掺扶下,也兴致勃勃登上房车参观。邻居邀请我们吃饭,被我们婉言谢绝了。
2010-10-30 6:54:00
离开徐州到南京,300多公里,过长江以后,夫人突然发现,人们说话的口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山东味突然没了。我也有这种感觉。
认真想一想,觉得口音分布的地域性与高山峻岭、江河湖海的天然屏障有关。远古时候,没有道路,分布各个自然聚居地的祖先们,为了族群内的交流方便,逐渐有了语言。及至生产力的发展,各个族群之间有了交往,语言也逐渐融合,随着交流地域的扩大,同一种语言逐渐扩散。但是,遇到高山峻岭、江河湖海的阻隔,交流受到限制,语言融合较少,形成地方语言、地方口音。我认为,越是交通闭塞的地方,其语言、口音越有特殊性。北方口音与南方口音有较大区别,是因为有长江天险;温州话、潮州话难懂,因为有大山、大河,与外界交流较难。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地方语言、口音的形成是由交通状况决定的。还可以推出另一个结论: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交流的方便,语言也在不断融合。从世界范围说,中国人使用外来语的情况越来越多,从国内范围说,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些例证:我曾经在丹东地区生活工作过将近三十年,我发现,当地人说话口音与大连人几乎一样。而大连、丹东中间的东沟、庄河口音却明显不同。另外,丹东市有一个凤城县,这个县的口音竟然与北京人相似,非常特殊。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大连、丹东多是山东移民,而大连、丹东的口音与山东烟台口音极为相似。凤城是清朝派兵驻守边疆的部队驻地,凤城人多是当时清兵的后裔,清兵可能是北京附近的人,所以遗留下北京口音。云贵川虽然是南方,而且是山区,但却属于北方语系,说话口音,北方人比较容易听懂。因为古时战争,北方牧民入侵今华北地区,致使当地人民大规模逃离家乡,至云贵川一带躲避、定居,所以保留了一些北方口音。还有,台湾曾与大陆隔绝几十年,虽然说的同是普通话,但已经有明显差异。战争、移民等人为因素,对语言、口音也有很大影响。我去非洲利比里亚,当地通行英语,因为那是美国的移民建立的国家;还有一些非洲国家通行法语,因为那里曾经是法国殖民地;南美有的国家说葡萄牙语,有的说西班牙语,都和战争、移民有关。其实,各地语言口音的变化是很快的,比如我的家乡大连,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些地方话,现在很少听到了。人口的迁徙,交流的频繁,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融合。现在交通越来越发达,飞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使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容易,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再过几百年、几千年,那时候人们沟通一定会更容易。经济的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同样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世界大同,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以上是我多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的总结,如果没有夫人一句话,如果没有这次旅行,我可能永远不会写这篇文章。
我不是学语言的,也不是学历史的,写的这些观点在专业人员眼里可能是谬误百出,贻笑大方。没事,我不会在意,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员。
说了一些和房车没有关系的题外话,和本网宗旨有点远,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听,如果不愿意听,以后就不说与房车无关的话题了。
2010-10-31 5:40:00
昨天登太姥山,门票100元,老人半价,进山交通车15元。早八点以前,小车可以进山。我的车八点以前到的,本来可以进,但是保安说我的车大,山路狭窄,不安全,没让进,于是就停在检票处停车场。太姥山是国家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貌,有很多象形石和乱石崩塌形成的山洞。公园管理很规范,印象深刻的是,山门外建了一个太姥山博物馆,详细介绍太姥山景观形成的地质原因,而且山上每到一处景点,都有简短的介绍,并配有照片,说明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成因。
昨早跟邻居的车从福鼎出发到太姥山,他们是小车,跑得快,我的车大,不稳,山路弯多,不敢跑快,进山路后就没跟上,等到山门时,他们已经先进去了,给我打来电话(他们有我的名片),说因为临近八点,怕车进不去山门,就先进去了,言语中有些歉意。他们给我们带路到山门,我们就已经很感谢啦,哪里谈得到歉意。太姥山很大,原以为碰不到他们,没想到走到栈道,我们又相遇了,大家都很高兴,直说缘分缘分。邻居是一大家子人,开了两部车,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陪八十多岁的父母上山游玩,看来这一家人十分和睦,子女都很孝敬老人,这从老人开心的笑声里可以听得到。
公园有广告说11月1日刘若英、陈奕迅、林依轮要到太姥山拍电影,可惜我们来早了两天,不然就可以一睹芳容了。
走走停停,爬了一天的山,下山后觉得有点累,吃过晚饭后就早早休息了,今晨早起,把昨天的功课补上。

















2010-10-31 19:36:00
今天到福州马尾扎营。有时走104国道,有时走高速。除了走过一段冤枉路以外,一路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