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RV特别报道】2012年5月4日上午9点,21RV网友“长老也”与“老骥伏枥”的“快乐老人,万里旅行” 简短而又充满激情的出发仪式在大连星海广场华表附近举行。长老也在结束了中国及东南亚的旅程之后,又与河北网友 “老骥伏枥”踏上了亚欧之路!
62岁学开车,63岁准备开房车进行沿海岸线旅行。2010年9月13日,张志武老人准备和老伴用一年时间沿海岸线南下东南亚,一路旅行并普法的事。12日,一切准备就绪的张志武在亲戚、邻居、同事的欢送下,和老伴踏上了旅程,开始了他们的圆梦之旅。
长老也在自己的房车侧面贴了一张大大的亚欧国家地图,将自己行走的线路标注出来。按照计划,他和老骥伏枥将首先一路向北,从中国满洲里出境,然后经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最远到达西班牙。途中,张志武和马春生将根据签证和时间,争取从法国进入英国伦敦,实现现场看奥运会的梦想。在返程的设计上,他们基本不走回头路,从西班牙出发后,将先后经过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最后从中国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入境,回到国内。预计驾车全程将长达3万公里以上,今年国庆节前将返回大连。
亚欧房车之路从现在开始!
2012年8月12日 佛罗伦萨
去意大利,一定要去佛罗伦萨,因为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诗人但丁、画家同时也是科学家达芬奇、雕刻家米开朗基罗都诞生在这个城市里,他们创作的《神曲》、《蒙娜丽莎》、《大卫》为这个城市留下了闻名于世的艺术瑰宝,也给世界留下了里程碑似的伟大作品。
佛罗伦萨是我心中的圣城。我到佛罗伦萨的时候是上午十点多。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只是气温有点高。仍然按照以前的经验,让导航仪把我先带到市中心,然后再驶离中心区,找地方停车。这样我可以对这个陌生城市景点、道路、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方便游览。
车子在导航仪的指引下一头钻进了小巷。小巷是单行路,和欧洲许多老城一样,石块砌成的路面凹凸不平,大约只有四、五米宽,曲曲折折看不到前边路况,我很担心会不会卡在里面进退不得,只能小心翼翼避开行人慢慢往前开。心正提着呢,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小广场,有很多游人,我的车开进去,立即吸引了众多目光。
广场对面有一个巨大的穹顶建筑,搭满了脚手架,正在进行维修,看样子像是教堂。小广场辟出一个不大的地方可以临时停车,我把车停好,立即抓起相机跑下来,给车和教堂拍了几张合影,用以证明我的确是开车到过这里,免得日后有人说我吹牛。
教堂太高太大,我的相机是28——135变焦头,只能拍下教堂的局部。欧洲很多教堂都有高高的尖塔,且都在建筑物的包围中,空间狭小,想拍全很难。
仔细看旁边的牌子,原来这儿是出租车临时停车场,赶紧回到车上,趁警察和其他车辆还没有来,急忙离开。仍然是小巷,仍然是单行路,仍旧小心翼翼往前开。连续拐了几个弯,终于上了大路。
大路紧挨着一条河,河对岸路边停了一些车,还有好多空位,我过了一座桥,找了一个空位把车停好。这条河不太宽,也不太深,水流缓慢。因为长满了浮萍和水草,河水显出翠绿的颜色。远处一座漂亮的桥,上面有房子,中间空出来一块,可以看到很多游人来来往往。水面上,一个健壮的人在奋力划桨,一只白色的单人单桨划艇随着他有力的动作一纵一纵的向前跃进。这条河就是给诗人但丁灵感的阿尔诺河,那座桥就是但丁邂逅美丽少女贝特丽丝的“旧桥”。“旧桥”是二战期间佛罗伦萨唯一没有被德国纳粹炸毁的桥。也许当时纳粹指挥官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破坏这么一座极具历史价值的名桥吧,“旧桥”才得以完整保留,让我们有机会到这里想象但丁邂逅贝特丽丝的情景,感受诗人《神曲》的意境。
我骑自行车在石头路上颠簸前行,循着刚才开车走过的路,又回到小广场,绕到正面,哇,一个大广场几乎被游人塞满,教堂和钟塔前,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姿势:昂着脖子,张着嘴巴,睁大眼睛观望,雄伟壮观的大教堂,高高的钟塔,需仰视很久才能看清上面精美的雕塑和繁复的纹饰。钟塔下有一个中国团,导游正在讲解,我就蹭过去听。导游说,这个钟塔最初的设计者因为年事已高,在钟塔只建了两层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第二个人继续建造,也因为年龄大,修建了两层也死去了,最后大家选了一个年轻一点的人来继续造,这才最终建成整个钟塔。因为是三个人接力建造,每个人都在尽量保持风格一致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钟塔上下大体可以分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窗户都不同。
跟着导游又来到洗礼堂大门外,导游开始介绍那扇金碧辉煌的大门,她说,这扇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国之门”的大门,是经过竞赛以后的最佳设计者设计建造,最初是纯金做的,因为怕偷,所以后来复制了一扇青铜镀金的换上,原来那扇金门被送进博物馆保存了。这扇门精雕细刻,不厌其繁,几乎看不到一块平面,用高浮雕手法讲述了圣经中的八个故事。
有着巨大穹顶的大教堂名字叫做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洗礼堂、钟楼结合在一起,统称主座教堂。导游说的是故事,不一定是史实,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座教堂是历经几代人、耗费150多年时间才最终建成的。我在欧洲看到过很多教堂和古老建筑,看过很多绘画、雕刻艺术品,它们几乎都是经历非常长的时间才完成的。欧洲的建筑和艺术品之所以细致精美、生命力长久,那是和创作它们的时间成正比的。想起在维也纳的时候和中国画家聊天的时候他说的一件事,他说有一年中国派了一个艺术代表团到欧洲访问,其中有一个指画大师,用手指蘸墨,挥手作画,三下两下,寥寥数笔,短短时间一副写意画就出来了,可是欧洲人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么快做出来的东西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品应当是经过很长时间精心制作的东西。
东方人讲究神似,讲究意境,讲究含蓄,留有充分的空间让观赏者去思考、去填补、去完善,追求的是内涵美;西方人讲究形似,讲究真实,讲究直观,第一时间就让观赏者惊叹,无需思考、无需填补、无需完善,最求的是外在美。当然,东方人也有直观、形似的艺术手段,西方人也有含蓄、神似的艺术手法,但都不是主流。
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究其根源那是史学家的事,但是我不妨在此胡说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经济基础、生活环境。
我到莫斯科历史博物馆,看到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样的石器,砍砸器、切削器、研磨器等等,几乎一样,出土的贝类装饰物也非常类似,这说明远古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基本没有区别。到了陶器时代,很多器型甚至花纹都很相似,但是已经出现了明显差异。到了青铜时代,差异则非常明显,中国的青铜礼器在西方根本看不到,即使青铜工具、武器也不尽相同。为什么最初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几乎相同?因为东、西方那时候都靠狩猎、采集为生。为何后来产生了差异?那是因为西方人逐渐以游牧为生,而东方人则以农耕为生。游牧和农耕所需的工具和生活用品不同,居住环境不同,人和人的关系不同,文化自然会不同。西方大理石多,所以以雕像为主;东方粘土多,所以以塑像为主。西方产铜多,所以铜雕多而且体量大,东方产铜少,所以只有少量青铜礼器。
佛罗伦萨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那就是市政厅广场。那里有骑马青铜雕像、海神喷泉青铜雕像、复制的大卫大理石雕像和众多的其他精美雕像,这里被誉为意大利最美的广场。市政厅一侧墙边伸出两个饮水管,右边的管子里流出来的是纯净水,而左边的水管流出来的竟然是苏打水。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喝一杯凉凉的苏打水,消暑又解渴。仅仅一杯水,就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永远都不会忘记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珍藏着被意大利人视为国宝的大卫雕像,门前有很多人排队买票,我虽然也很想进去一睹美男大卫的英姿,无奈时间有限,只好放弃,期待以后能有机会再来佛罗伦萨,弥补今天的遗憾。
佛罗伦萨有众多美术馆,每个美术馆都收藏了很多艺术珍品,要想在短时间看完这些艺术作品是做不到的。世界各地很多美术家都像朝圣似地来到佛罗伦萨,为了感受这里浓郁的艺术氛围,汲取艺术营养。有的来了就不想走了,据说中国大画家黄永玉,就在佛罗伦萨买了地皮,盖了“无数山庄”,在此长期居住。
当我漫步老桥的时候,似乎看到了但丁迟疑的脚步;当我仰望“大卫”的时候,似乎听到了米开朗基罗轻敲钢錾的声音。达芬奇扔掉的画稿似乎还藏在哪个角落;伽利略用过的望远镜似乎还在使用。
佛罗伦萨——伟大的文艺复兴之都,你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你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艺术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