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的思考
在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祁县总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历史上,祁县曾以道德文章称著,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了清代,祁县富商大贾云集,形成了财力雄厚的祁县商帮,商号、票号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达俄罗斯和日本,名震华夏。这些晋商们富了,一幢幢富有特色的大院就像雨后的蘑菇一样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钻了出来。其中的乔家大院因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举成名,最先为上千家的晋中大院赢得了名声,从此,全国各地的游人都把惊奇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5月9日早饭后,我们告别王答镇,开车上208国道一直向南,驶了不到一个小时,路边的巨幅广告“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便进入视野,我知道祁县的乔家堡到了。汽车右拐进了宽敞的停车场,泊好车,然后进一条热闹的“商业街”慢慢往里走,到了一个拱形的门洞前,只见顶楼有“福种琅环”的匾额,黑漆的大门扇上镶嵌有“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的对联,对面的掩壁上刻有一字一个样的砖雕“百寿图”,这就是有名的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建于清乾 隆年间(公元1756年),占地13亩。大院外表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是封闭式砖墙,墙顶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口,十分威严气派。大院内部富丽堂皇,既有跌宕起伏的层次,又有变化无穷的意境。整座宅院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连,院中有院,院内有园,院落布局有点像双“喜”。这座大院曾是祁县乔家的“在中堂”,而“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乔家第三代晋商乔 致庸的堂名,有人称它是“清代北方民居的一颗明珠”。
我和妻子进入乔家大院后,眼前是一条长约80米的笔直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尽头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


游览乔家大院不必打听,一个院子一个院子依次转过去就行。何况院内的游人摩肩接踵,到处都有导游在介绍,你想听就停一下脚步。
乔家大院的确雄伟壮丽,甚至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的细微之处也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一路看过来,六个大院内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牌匾等俯仰可见。不仅式样丰富,更主要的是造型精巧,雕工精致,内容大多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等为题材。如果有时间细细的看,确实会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果然不愧是晋商大院的龙头。

当然,乔家大院闻名于世的不仅仅是豪华的宅院,主要的是这座宅院里折射出来的晋商文化的兴盛和衰亡的沧桑历史。在离开乔家大院的时候,不禁回头再看一眼这座积累了几代人心血的院子,心想老乔家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座院子,它告诉人们创业的艰辛和做人经商的基本道理。乔家创业始祖乔贵发,从小父母双亡,家中一贫如洗,孤身一人走西口去了包头。开始当店员,后自立门户卖豆腐、烧饼及零星杂货,发展到兼营打造银器。由于不怕吃苦,诚信经商,生意越做越大,几经起落创了复盛号。接着,乔贵发的三儿子乔全美继承父业,使复盛号成为包头市面上头号大买卖。有钱了,就在故乡乔家堡购地建造大宅院,光耀祖宗。到了乔全美的二儿子乔致庸当家后,在祖上经商的基础上,又开办了票号、钱庄和典当生意。为光大门第,他又大兴土木扩建大院,创立了“在中堂”,把乔家的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但是,乔家大院好景不长,民国以后,中原大地没有几天安静的日子,乔家的“在中堂”也开始走下坡路。日军侵占祁县后,“在中堂”受到了致命打击,从此乔家彻底衰落了。

乔家的事业发展得如此之快,成为晋商的领头羊,最大的奥秘是“诚信”二字。诚信是做人和经商的基础,乔家几代人信奉诚信始终不渝,即使眼前吃大亏也从不动摇。在“无商不奸”的年代,只有诚信者如鹤立鸡群,成为众望所归,事业才能大胜。这种诚信不光经商者必须具备的起码品德,也是整个社会不可少的。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当前的社会,人们的钱袋确实鼓了,但诚信却淡忘了。不少暴发户和大款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那些希望不劳而获小劳大获的人不惜种种欺诈手段捞取名利,以至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地存有戒心,信任危机成了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信任危机比经济危机还可怕,经济危机击溃的是经济,信任危机击溃的却是人的精神。信任上发生了危机,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社会又如何和谐?

乔家有如此辉煌的业绩,除了诚信,还因为在创业期间吃尽了人间苦头而百折不回,守业更是奇招百出。仅举一个例子,为了防止后代儿孙穷奢极欲而家道中落,老乔家要求家族子弟必须受中等以上教育,还订立了严厉的家规家法: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这六条十分实在,一看就懂,做起来却很难。在那封建社会,凡是家里有钱的,谁能做得到这些?别说纳妾、嫖娼、吸毒、赌博、酗酒做到不容易,“不准虐仆”更是难得。据说乔家待仆人十分宽容,即使有过失也不恶语打骂,并且扶危济困乐于做善事,因此职员和佣仆对乔家奉若神明,个个忠心尽力,这样的人家哪有不发达的?

回来的路上经过商业街,买了瓶“乔家大院”老陈醋,妻子还花60元买了一架石材古筝,然后上108国道,高高兴兴向平遥古城驶去……
去邯郸的路上陷了车
5月10日一早醒来,雨还在下,不觉有几分寒意。
早上6点半开车离开玉和镇,冒雨向沁源驶去。沿途都在修路,据当地人说差不多持续20多公里。大概是222省道加宽吧,原先的路面挖掉了,尽是泡软了的烂泥。有的司机想投机绕道,绕着绕着驶回来了,附近无路可绕。后悔也没用,既然上了这条路,就慢慢往前驶吧。这时,我的脑海里冒出了去年3月10日在广西北部321国道上的情景,那是从产口到洋溪的短短几公里路,简直是在玩冒险游戏。我还是闯过去了,当地的司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我为此得意了个把小时。当然,眼前的路比那时好多了,我又想当一回英雄,当地司机不敢开,我就硬着头皮往前驶。不硬着头皮驶也不行啊,倒回去走另外一条路要多跑50多公里路呢,太不划算了呀。
豁出去了,放一档,加大油门,我的“房车”嗷嗷的往前冲。刚驶了3公里左右,不好,车子陷在路的中间只哼哧不动了,倒档顺档都试过,磨得轮胎冒青烟都不行,这回是彻底陷死了。说实话,开了几年车,却是第一次陷车,真不知道怎么办好。脱了皮鞋下来一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死了找人帮忙的念头,老老实实挖土自救吧。我从车尾的箱子里取出锄头,正挖着,又有一辆黑色轿车过来了。也许这黑轿车也想当英雄,见我的车子陷在路中间,也不犹豫一下,想选择右边绕过去。谁知刚驶出几米远,黑轿车也趴在那儿光哼哧动不了。司机努力一阵后死了心,下了车在东张西望。
“人心叵测”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本来我的车陷住后感到失望,现在见他也陷住了,有可能陷得比我还惨,心中未免暗暗地高兴起来。仿佛有人陪我陷车,不光不寂寞,也不冤枉了,甚至觉得我陷的水平比他高,竟产生了一丝得意的感觉。可见我还是六根未净,算不上什么君子。
我耐心地挖着土。雨越下越大,虽然穿了雨衣,衣服还是湿了。早饭没有吃,肚子里空空的,赤脚站在泥浆里,冻得打哆嗦。这时,那个想当英雄的老兄打了好长时间电话后,就钻进驾驶室不出来了。好吧,我也钻进驾驶室避一下雨。就在此时,对面过来一辆白色的面包车,“面包车”观察了一下路面情况,然后打算从另一边的水坑里驶过来。于是加大油门,嗷嗷叫着往前冲,突然车头一歪熄火了。也许火花塞湿了,再也发动不着。这下子越来越热闹了,三辆车趴在一起,像三个难兄难弟干瞪眼没办法。

人就是这样,现实中碰到了难处,往往都希望有个虚幻世界就好了,起码能在虚幻的世界里找一种精神寄托和安慰。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无奈地看了看天,巴不得灰蒙蒙的天空中突然飘出来观 世音菩 萨,只要她的那双大慈大悲的手轻轻地点拨一下,我们就都化险为夷了。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我下车继续挖土。这时,“面包车”过来了,问我带拖绳没有?我说带了。他说有拖绳就好办了,只要找人帮忙拖出一辆车,我们都有救了。主意不错,最令我感动的,他说的是“我们”,显然他把我们当成了一个“困难团队”。正想着,过来一辆皮卡车,“面包车”忙上去联系,“黑轿车”也过去说好话,有门!我马上拿拖绳。只见“皮卡”点了点头,调节好距离,系好绳子,没费多少劲儿就把面包车拖上来了。接着“面包车”把我的车拖出来,然后我把轿车拖出来,大家都得救了,相互道谢后各奔前程。
“面包车”告诉我,只要小心一点,前面的路不会再陷住的。于是,我用抹布揩了揩脚上的泥浆,根据“面包车”留在路上的新鲜车辙,赤着脚往前驶。不是我说笑话,自从买了车子后,跑的路也不短了,赤着脚踩油门却是第一次,够狼狈的了。不过此时也顾不上狼狈不狼狈的,一直驶到修路结束,心放下了,才洗脚、换衣服、吃早饭。不知今天是什么鬼日子,真倒霉。不过一路上又看到好几拨结婚的车队,说明今天的日子又不坏,这日子好好坏坏很难说得清。

过了沁源县,222省道修得不错。一直开到张店镇,转309国道,过潞城市,慢慢向河北的邯郸市驶去。驶着驶着,雨停了,太阳也露了脸,心情就慢慢好了起来。
尽管今天下雨,路也不好,还是驶了330公里,下午4点到了邯郸市中心的从台公园。
邯郸市的从台公园原名灵武台,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的。台高6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22米,本来是赵武灵王观看军事操演和歌舞的地方,现在辟成了公园,免费对外开放。从台前面翠柏夹道,游人脚步悠闲,我循着石级登上台顶,哟,风光真好。眼前是碧波荡漾的湖泊,湖中建有凉亭、曲桥,湖边有长廊、假山、花圃,有人在柳下垂钓,有人在湖中泛舟,感觉古城春意盎然,心情特别舒畅。

人就是这样的祸福难定,早上陷车的那一刻,产生了一种无望和悲伤,甚至有点后悔出来。真的,在家里就不会碰到这样的事了,也不可能吃这样的苦头。但是当我站在从台的高处,面对这座历史古城,仿佛古乐就在耳边响起,悠悠然竟产生了一种王者之气。那一刻,又是那样的开心和惬意,如果不出来,今天下午能有如此美妙吗?
哲学家说,人类生活在矛盾之中,也许真的这样。
四月春风到晋祠
5月8日早饭后离开五台山去太原,一路驶过来,沿途好山好水好风光,颇有骑马游春的味道。
还没到五台县,在一个叫松岩口的地方,见有白求恩纪念馆,就开车进去。村子不大,纪念馆也不大,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村后的那座挺拔的青山,满山的奇岩怪石峻险异常,尤其峰顶的几块巨岩形状如龙似虎,令人难忘。


五台县有棵大槐树,估计六人抱不过来,树边建了土祠,就停了车看。我想起了洪洞县著名的大槐树,它是明初大移民的集结地,大批的山西人就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走向全国的,也许这棵系满红布条的大槐树也有外人不知道的说法呢。
沿途看了“徐 向前故居”和“阎 锡山故居”,到忻州,还看了地道战的遗迹。这一切使我联想起,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面对浑雄壮丽的高原风光,面对一页页血与火的历史,令人不知不觉从神秘幽香的五台旧梦中振奋起来,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块古老而壮丽的土地。不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西不仅书写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史诗,也造就了一个个光耀古今的风流人物。


走走玩玩,驶了近240公里,到了太原市的晋祠。
不知谁说了句“北京有故宫,太原有晋祠”,把晋祠和故宫扯到一起,一下子把晋祠捧热了。若论历史,故宫确实没有晋祠久远,晋祠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周 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传说周 成王将年少的弟弟叔虞分封到了唐地,后来叔虞的儿子见到晋水长流不息,就改国号为晋,现在山西简称为晋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人为了纪念第一代晋君叔虞,就在晋水源头修建了叔虞祠,就是现在的晋祠。有关晋祠的最早记载是15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现在的晋祠由公园和博物馆组成。晋祠公园大气漂亮,颇有“山西小江南”的味道。转悠到晋祠博物馆,考虑到晋祠历史文化较深厚,自己不一定看得明白,就专门请了个当地“土”导游讲解。我们沿着博物馆的中轴线往里走,先到金人台。金人台的四角分别站着身披铠甲的铁铸武士,当初用来镇水患的。金人台前面是献殿,人们祭拜圣 母时,祭品就摆放在献殿里。献殿四周没有墙壁,通风宽敞,也许考虑到不使食品腐败吧。从献殿出来,走过十字桥就是圣母殿。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端坐在大殿中间。她是姜 子牙的女儿,周 武王的妻子,周 成王和叔虞的母亲。她虽然身份显赫,但游客进殿不仅是看她,主要的还是欣赏她身边的一群姿容神态迥然不同的侍女。这些侍女的体态表情全不像其它雕塑那样冰冷和呆板,仿佛她们是穿越时间隧道而来的有思想有感情的鲜活女性,站在殿内暗暗想心事或相互窃窃私语,她们的一颦一笑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遐想,现在成了宋代的艺术珍品。


圣母殿左侧有棵古老的柏树,相传3000年前的西周时所植,叫周柏。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45度角,形似卧龙,枝繁叶茂。传说当初有龙凤两棵周柏,植于圣母殿两侧,后来凤柏被人砍了,龙柏因思念妻子极力倾向凤柏,眼看就要压倒圣母殿时,凤柏边上长出一棵新的柏树将龙柏托住,似乎凤柏的儿子撑住了悲伤过度的父亲。看看,晋祠里两棵普通的古柏,也能演绎出如此感人的爱情故事。
圣母殿右拐不远就是难老泉亭,亭内有一眼清澈甘甜的难老泉。还没走近它,就能听到“汩汩”的泉水奔流声音。往下一看,一股泉水“哗哗”地喷涌而出,在游人的啧啧称奇声中,它流过暗道到了智伯渠,急匆匆赶向远方。我相信我看见的分明是一个生命,一种不甘沉沦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这个鲜活的生命不是难老,是不老,永远像朝阳一样洒脱年轻,永远像大海一样活泼朝气。


难老泉边上是水母楼,供奉着文静的水母像。水母的传说故事像“不系舟”边的潺潺流水,令人唏嘘不已。
返回时,到了唐叔虞祠堂。祠分前后两院,比较宽敞,唐叔虞就坐在后院的正殿内,陪伴他的十二个彩像似乎是一个乐队。照理说唐叔虞是晋祠的主人,但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经过了多次的修建和扩建后,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造了圣母殿后,唐叔虞祠不在中轴线上,冷落在晋祠的北侧。不仅如此,叔虞祠的边上还增加了不少新的邻居,如鲁班、关 羽、尉 迟恭、王琼……甚至佛、道都来占一席之地。晋祠确实比郦道元那时热闹多了,但热闹得有点杂乱。

山西人说:没到晋祠,就等于没到山西。不错,晋祠的美是沧桑的历史故事与现代的风韵情感的交织美,是斑驳的古建筑与大自然的辉映美。祠里的一泉一阁一草一木,几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几乎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游览晋祠,就像在现代诗与历史神话的交织之中徜徉。


离开晋祠将近下午5点,我们把车开到清徐的王答镇过夜。
开着“房车”出来就这点好,满世界都有自己的家,即使是遥远偏僻的地方,也不会感到着急、寂寞和寒冷。